1934年,地下党张越霞前去和张世民接头,但却没有见到人,而是从屋子里走出一个陌

熹然说历史 2025-07-23 23:12:58

1934年,地下党张越霞前去和张世民接头,但却没有见到人,而是从屋子里走出一个陌生面孔。 张越霞于1910年7月1日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家中生活拮据,连温饱都难以维持。她却吵着要去念书,在哥哥的坚持和资助下,才勉强进入县城的启文女子小学就读。 小学毕业后,张越霞在浦江县蚕桑讲习所找到了教员的工作。1926年,张越霞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反对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制度的斗争。 1927年10月上旬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郭怀庆、徐素云将她叫到宿舍,房间里光线昏暗,三人围坐在小桌旁。郭怀庆严肃地看着她说:"根据你在斗争中的表现,经过党组织的慎重研究,准备接受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张越霞听到这个消息,紧握的双手微微颤抖,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从此,她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开始了更加危险而光荣的革命历程。 1934年11月下旬的上海,法租界在政治管控方面相对宽松,受法式浪漫主义文化影响,对政治活动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这使得不少中共地下工作者选择在此开展秘密活动。 11月27日清晨,张越霞从住处出发,准备按照组织安排与地下党员张世民进行重要接头。她沿着法租界内蜿蜒的弄堂小径缓缓前行,张越霞走得不急不慢,时不时停下脚步,假装整理衣服或者观察路边的店铺招牌,实际上在观察周围有没有可疑的尾随者。 当她来到约定的接头地点时,张越霞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用手指轻轻敲响了房门,敲击的节奏是长短长短,这是组织内部约定的联络信号。房门在安静中等待了几秒钟,然后传来脚步声逐渐接近。 吱呀一声,厚重的木门缓缓打开,然而从屋内走出来的人却让张越霞瞬间感到不对劲。这不是她熟悉的张世民,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年男子。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张越霞,嘴角还挂着一丝诡异的笑容,显然早就在门后等候多时。 张越霞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凭借多年地下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敏锐直觉,她在瞬间判断出这很可能是敌人设下的圈套。她拼命挣扎,试图挣脱对方的控制,但那人显然受过专门训练,力气远比她大得多。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弄堂两端和附近的阴暗角落里,突然冲出十几个早已埋伏好的特务。他们身穿便衣,手持警棍和手枪,动作迅速地将张越霞团团围住,一张精心布置的罗网瞬间收紧。 张越霞被特务们推搡着塞进一辆黑色轿车,车子在法租界的马路上颠簸前行。透过车窗,她看到熟悉的梧桐大道在眼前飞快地后退,心中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张越霞被押送到巡捕房关押了一个月,先后被审讯三次,立场十分坚定。敌人不断对她拳打脚踢,逼她招供,她咬紧牙关,忍受着肉体的痛苦,始终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 1937年8月下旬,由熊天荆代表中共驻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去反省院进行交涉,张越霞被释放出狱。出狱那天,看守打开沉重的铁门,张越霞拿着自己的简单行李走出监狱大门。获得自由后,张越霞立即投入到党的营救工作中。作为营救小组的一员,张越霞的工作紧张而繁重,夜以继日地工作。她经常在深夜时分还坐在办公桌前,在昏黄的台灯下整理各种营救文件,或者与其他同志商讨营救方案。白天她要到各个监狱和关押点进行交涉,晚上还要接待被营救出来的同志,为他们安排住宿和后续工作。1940年,张越霞调到南方局工作,担任组织部干事。在重庆工作期间,她与南方局组织部长博古因工作接触而逐渐相识相知。1940年经组织批准,两人在重庆结婚,董必武担任证婚人。婚礼很简朴,就在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举行,参加的人不多,但气氛庄重而温馨。 1940年11月,张越霞随博古到延安,白天她要到各个机关和学校去工作,晚上回到窑洞里,经常和博古一起在油灯下研读文件或讨论工作。窑洞里的家具很简单,就是几把木椅子、一张木桌子和一张土炕,但这里充满了革命者的温馨和浪漫。 1946年4月8日,博古与叶挺等人自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途中遇难。噩耗传来时,张越霞正在家中照看孩子。她接到电话后,手中的茶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此时她才36岁,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工作,还要独自抚养博古与前妻的五个孩子以及自己的一个儿子。 在陕北艰苦的环境中,张越霞独自承担起抚育六个孩子的重任。每天早上她要为孩子们准备早饭,然后送他们去学校,自己再去单位工作。晚上回家后,还要辅导孩子们做功课,缝补衣服,操持家务。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从不抱怨,总是用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张越霞历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私营企业局秘书室主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推销局副局长、日用杂品局局长、物价局局长等职。在供销合作总社工作期间,她经常深入到全国各地的供销社进行调研,了解商品供应和价格情况。她坐着简陋的长途汽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到偏远的县城和农村去检查工作,为保障人民生活用品供应而忙碌奔波。1979年2月12日,张越霞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结束了她波澜壮阔而又充满奉献精神的一生。

0 阅读: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