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太郎要求石破茂辞职的时候,万万没想到日本的民意也会来反噬他自己。 选举失利后的自民党高层,气氛压抑得像暴雨前的山谷。麻生太郎这次站了出来,不再保持惯有的老派克制。他直接点名石破茂,要他为连败负责,主动下台。 这一手本该迅速收场。党内多数派支持,长老系表态力挺,外界甚至提前预测了继任人选。可没人料到,一场“辞职逼宫”,不但没换来掌声,反而点燃了火药桶。 石破不动如山。民意却动了,网络、街头、议会、地方党部,一连串反应几乎同时爆发。曾经作为自民党权力象征的麻生太郎,突然成了焦点中的焦点。这一次,不是力挽狂澜,而是引火烧身。 自民党的问题早就积压了太久。从众议院惨败,到东京都议会被“一扫而空”,再到参议院再次输掉关键席位,三连败几乎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支持率低到个位数,连铁杆选民都开始松动。党内的批评声越来越大,却始终没人站出来拍板。 石破茂一直拖着。他把责任摊给大局,把失利归因于社会变动,把选民情绪当作潮水。他懂政治,也懂如何借时间换空间。但连败之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已经失去掌控能力。 麻生不再忍。他先是与岸田、菅义伟等几位前首相沟通,随后代表老派势力表态:石破必须走。不带缓冲,不设台阶。接着是媒体放风、党内通气,一套流程配合得滴水不漏。 地方党部迅速跟进,多个地区公开呼吁石破引咎辞职。自民党的老体系再次启动,准备按下重置键。 石破却没有按照剧本演。他并没有表态辞职,反而放出消息——继续履职,未有下台计划。他不是硬扛,而是冷处理。这种消极拖延让局势更为胶着,也把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 然后是民意的逆转。一开始,外界以为石破的离任只是时间问题。但媒体的密集报道、党内高压气氛、以及地方派系的表态,反而让普通选民起了反感。他们质疑: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逼人走?自民党内部,究竟是谁在操控选项? 反对声迅速发酵。部分年轻议员公开站在石破一边。网络上关于“麻生干政”“老权力绑架党内民主”的质疑不断刷屏。一向不问政治的中间选民,也开始关注这场权斗。 问题开始反噬。 石破没有宣布辞职。反而公开否认媒体报道,说从未承诺下台。党内一部分人陷入两难。逼得太紧,怕激起更强反弹;放得太松,局面又无从收拾。麻生的强硬,突然成了包袱。 连日来,麻生本人也沉默了。他原本想通过一次清洗巩固党内秩序,却没想到挑起的是对“旧时代政治文化”的总反感。对石破的不满,转变为对麻生派的不信任。年轻人、独立选民、无党派层,全部重新审视自民党的权力结构。 局势成了对峙。石破继续留任,党内公开撕裂;若他下台,麻生必须面对逼宫是否正当、过程是否合规、是否符合程序的质疑。 专家们看得很明白。问题不只是石破走不走,也不只是麻生强不强,而是整个自民党的合法性危机。太久没有制度重塑,太多内部权斗掩盖了真正问题:政策混乱、派系固化、年轻选民流失。 石破若走,自民党不但没有解决危机,反而会因为仓促更替暴露更多问题。若留,他将是瘸腿首相,麻生则是逼宫失败的象征。 政局陷入半冻结状态。没有人敢贸然出手,没有人能稳操胜券。议会听证会拖延,内阁决策难产,政策推进全面停滞。 这一局,谁都输不起。但眼下,谁也赢不了。 而最先掀起牌桌的麻生太郎,也从幕后推手变成了风暴中心。他本想清理门户,结果自己被民意卷了进去。不是被否定,而是被质疑——质疑他凭什么代表“老派”话语,质疑他是否真能读懂新世代的政治节奏。 石破还在任。麻生的地位,也已不再稳固。 整个事件看似是一次简单的党内权力交接,实则是民意与旧权力之间的一次激烈碰撞。表面是首相之争,骨子里是自民党未来路线的较量。 等风停之后,或许不止石破要下台,也许整个派系格局都会被洗牌。风暴才刚刚开始。谁能挺过这一关,谁才有资格定义下一个日本的政局方向。
美媒对我们进行批评!7月24日,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媒称,过去十年,中国在中印
【2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