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未来估计难免会有一场较量,但现在中国为啥还不疏远俄罗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俄乌冲突仍在继续,中国适当帮俄罗斯稳住经济,但战争一结束,商品会迅速撤出,交易也会暂停,只保留国家层面的油气合作,守住基本盘。 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1.08亿吨原油,占进口总量的19.6%,相当于每天216万桶,比沙特还多。 天然气更夸张,310亿立方米,占进口量的40%,差不多够北京人用五年。这可不是普通买卖,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2019年通气到现在,已经输了780亿立方米,相当于填满3000个水立方。 更绝的是,2025年新签的《能源合作路线图》,把原油贸易量提到3000万吨,这相当于每天60万桶,比整个海南省一年的汽油消费量还多。这些能源就像给中国经济装了个稳定器,让咱们在国际油价过山车的时候能稳稳当当。 俄乌冲突一打就是三年,欧洲人赌气不买俄罗斯天然气,结果自己家的气价涨到每立方米3欧元,相当于国内瓶装气价格的20倍。 俄罗斯没办法,只能把310亿立方米天然气低价卖给中国,价格比国际市场便宜30%。这便宜咱不占白不占,但也不能让俄罗斯觉得咱离不开他。 所以中国一边买油买气,一边悄悄布局。比如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中国占股20%,从北极拉回来的天然气,既能自己用,也能转手卖到欧洲,赚个差价。2024年通过北极航道运到中国的LNG就有860万吨,相当于400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量。 有人说了,这不是明摆着帮俄罗斯续命吗?其实这里面讲究大了。俄罗斯打仗每天烧钱,2024年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35%,相当于每三块钱就有一块多买子弹。 中国这时候加大能源采购,相当于给俄罗斯递了个"缓兵之计"。但中国也留了后手,2024年中俄贸易额2448亿美元,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占40%-60%,从手机到汽车,俄罗斯人现在用的东西越来越多是"中国制造"。 但战争总有打完的一天,到时候咋办?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中俄贸易额从953亿美元涨到2024年的2448亿美元,翻了一倍多。 可一旦局势缓和,2025年前四个月贸易额就下降了7.5%,这说明市场嗅觉比政策反应还快。到时候中国的策略很简单:商品撤,能源留。 就像2025年新签的协议,只保留国家层面的油气合作,把企业间的贸易收缩。现在中国在俄罗斯的汽车市场占15%,奇瑞、哈弗满大街跑,但战争一停,这些车企可能就得考虑撤退。 就像2024年中国对俄农产品出口增长22%,但都是应急买卖,真到了和平时期,俄罗斯人还是会买更便宜的巴西大豆。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人民币结算。2024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占比超过95%,人民币占60%以上,能源贸易结算里人民币占78%。 这相当于给中国经济上了个"防火墙",2022年西方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外汇的时候,中国企业用人民币结算的订单一分钱都没损失。 更绝的是,俄罗斯为了卖油卖气,不得不接受人民币,2024年俄罗斯央行持有的人民币占比从5%涨到15%,相当于把1500亿美元押在中国这边。 但中国也不是没风险。俄罗斯打仗把家底都掏空了,2024年国债违约风险指数涨到12%,比希腊还高。要是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经济崩盘,中国那1.08亿吨原油可能就变成烫手山芋。 所以中国早就在布局,比如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绕过蒙古直接走哈萨克斯坦,既能避开地缘风险,又能把中亚绑上中国的能源战车。 中国在联合国关于俄乌冲突的决议里,从2022年到2025年投了11次弃权票,既不得罪西方,又给俄罗斯留面子。但私底下,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都加了"保险"。比如同江铁路大桥,中国出资70%,但运营权归中方,就算俄罗斯赖账,咱也能把桥收回来。 未来中俄关系就像一场马拉松,现在是中途补给站,中国既要补充能量,又要调整节奏。等俄乌冲突这阵风过去,中国肯定会把合作重心收回到能源这个基本盘。 就像2025年王毅外长说的:"中俄关系是成熟的战略协作,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到时候,中国可能会像收线的风筝,把商品贸易这些支线慢慢收回来,只留下能源这条主线,既保持战略主动权,又能在国际博弈中进退自如。 所以说,现在不疏远俄罗斯,是因为时机未到。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才是大国博弈的真正智慧。
中俄关系未来估计难免会有一场较量,但现在中国为啥还不疏远俄罗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
我是捣蛋鬼
2025-07-24 17:22:1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