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遭遇难产,生死关头,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返城。谁知邻居突然哭了,她说:“你们走了,我可咋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9年冬天,17岁的林小兰和同乡姚祚塘等16名上海知青被分配到吉林延边和龙县一个朝鲜族村落。零下30℃的严寒中,习惯了上海精细生活的林小兰很难适应粗糙的玉米饼和漏风的土炕。 68岁的李阿妈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丈夫早逝且没有子女。看到这个瘦弱的上海姑娘总是偷偷抹眼泪,老人默默蒸了一碗掺白糖的大米饭端给她。在粮食定量的年代,这碗米饭是李阿妈用攒了半年的粮票换来的。 “上海囡囡吃惯米饭的呀!”李阿妈用蹩脚的普通话安慰着林小兰。这句话彻底击中了少女思乡的心,也开启了一段跨越血缘的十年亲情。 1970年初,林小兰意外怀孕。当时未婚先孕在知青中属于严重违纪,姚祚塘一度考虑堕胎。李阿妈听说后,连夜翻出珍藏多年的蓝布包袱,里面是她年轻时因流产再也没用上的婴儿衣物。 “我当年没保住孩子,一辈子遗憾。你们要是担心,生下来我来带!”李阿妈的承诺让两个年轻人决定结婚生子。整个孕期,老人变着法儿给林小兰补营养:上山挖人参炖汤,用嫁妆银镯换红糖,甚至把家里唯一的下蛋母鸡都杀了。 村里人都记得那个景象:李阿妈自己啃土豆充饥,却把鸡汤全部留给小兰喝。在那个家家户户都舍不得吃肉的年代,这份关爱显得格外珍贵。 197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林小兰因胎位横位出现难产。李阿妈连夜跑了十几里山路,从邻村请来有经验的接生婆。整个抢救过程持续了一夜,林小兰疼得不省人事时,李阿妈就把她的头搂在怀里,哼着朝鲜族民谣安慰。 孩子终于平安出生,但林小兰因为失血过多陷入昏迷。李阿妈用家里的棉布帮助处理伤口,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守护在炕边。当林小兰睁开眼睛时,看到的是李阿妈因过度疲劳而憔悴的面容。 孩子出生后,李阿妈承担起照顾婴儿的大部分工作。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孙子”:半夜起来喂奶粉,白天背着孩子下地干活,甚至学会了用上海话哄孩子睡觉。 1979年知青返城政策出台,每户最多允许三口人回城。林小兰夫妇在返城申请表上坚持写上李阿妈的名字。“没有她,我们根本活不到今天。”姚祚塘多次到县知青办争取,最终村支书被这份真情感动,以特殊赡养关系批准放行。 离村那天,李阿妈往他们的行李里塞满了辣白菜和冻梨。“上海没有这些东西,你们想家了怎么办?”说到动情处,三个人抱头痛哭。十年的朝夕相处,早已让这个朝鲜族老人成为了真正的家人。 来到上海后,李阿妈住进了虹口区一间20平米的亭子间。第一次用抽水马桶、煤气灶,老人总是小心翼翼。她最不习惯的是上海的快节奏生活,经常念叨延边的柴火饭更香,空气更清新。 即便如此,李阿妈从未抱怨过离开故土的决定。她说能看着“孙子”在大城市接受好教育,自己什么都满足了。邻居们都知道这个说话带朝鲜口音的老太太,把两个上海知青当作亲生子女一样疼爱。 林小兰的母亲起初对这个“不相干”的老人心存芥蒂,但很快被李阿妈的朴实和善良打动。两个老人经常一起买菜做饭,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交流着生活琐事。这种跨越地域和民族的友谊,成为那个年代温暖的缩影。 1991年,89岁的李阿妈在上海病逝。临终前,她用朝鲜语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孙子姚延民跪在床边翻译:“奶奶说,她的上海孙子比亲生的还孝顺,这辈子值了。” 李阿妈去世后,姚家每年都会在她的忌日做一顿朝鲜族传统菜肴。现在已经50多岁的姚延民说,奶奶教会了他什么叫无私的爱,什么叫真正的家人。这种爱不需要血缘关系,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 主要信源:(《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上海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2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