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愤怒了。俄乌谈判桌上,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一句话直接把舆论掀了个底朝

一叶知大事 2025-07-25 11:24:12

乌克兰人愤怒了。俄乌谈判桌上,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一句话直接把舆论掀了个底朝天 —— 俄方已经向乌克兰移交了 7000 多具乌军遗体,并且计划再送 3000 具。消息一出,乌克兰国内瞬间炸开了锅。   战场上倒下的士兵,本应得到最后的尊严,可在俄乌冲突里,连遗体都成了各方角力的筹码。   谁都清楚,这些遗体背后是 7000 多个破碎的家庭。   马里乌波尔围城战时,乌克兰海军陆战队一个旅几乎打光了,混乱中很多人没能被好好安葬;   巴赫穆特的拉锯战被称为 "绞肉机",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鲜血。   这些遗体从残酷的战场被收集起来,本应是归还家属、入土为安的开始,却在边境线上滞留,成了双方较劲的工具。   乌克兰政府一直说乌军死亡人数不到 5 万,可俄罗斯移交的遗体数量,已经快要摸到这个数字的边了。   6 月,俄罗斯把 1212 具遗体运到边境,乌克兰代表没露面;后来俄方又准备了 3 列火车和汽车车队,总数超过 6000 具,冷藏车在边境排起长队,欧洲记者拍的视频传遍了网络。   现在 7000 多具的数字一出来,任谁都能看出其中的矛盾。   这种数据上的对撞,让乌克兰政府坐立难安 —— 接收吧,等于承认之前的说法掺了水分,不仅要掏巨额抚恤金,民众的信任恐怕也会崩塌;   不接收吧,俄罗斯把遗体拉到边境,欧洲媒体全程直播,国际社会都看着,道义上根本说不过去。   俄罗斯在移交遗体时特意强调 "只找回少量己方遗体",话里话外透着一种施舍般的姿态。   他们提议暂时停火专门收拾遗体,听起来像是在讲人道主义,可乌克兰不信,说这是圈套,是想趁机巩固占领区、让部队休整过冬。   双方各执一词,把本该纯粹的人道事务,搅成了舆论战的漩涡。   俄罗斯想借这些遗体告诉外界,乌克兰伤亡惨重;乌克兰则反驳说,这些是俄罗斯制造的罪证,移交不过是想转移国际社会对其战争罪行的关注。   这种拉扯在谈判桌上体现得更明显。   第三轮谈判时,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抛出这个数字,显然是有备而来。   西方分析人士看得明白,乌克兰能不能接住这些遗体,直接影响国内民众的态度。   而美国在背后的动作也没停,特朗普威胁说,要是 50 天内没达成停火协议,就对俄罗斯征收 100% 的关税。   可俄罗斯根本不吃这一套,说任何最后通牒都不能接受。   大国在背后较劲,让俄乌谈判更难有进展,遗体交换这种本可以优先推进的事,也跟着卡在了中间。   如今,基辅、利沃夫的街头,民众举着 "找回我们的英雄" 的牌子抗议,质问政府为什么对战士的遗体这么不上心。   有人扒出征兵时的乱象,说花 5000 美元就能买到免服兵役的证明,可另一边,酒吧、迪厅里却在突击抓壮丁。   这种对比让老百姓寒了心 —— 活着的人被随意对待,牺牲的人连回家的资格都要看政治博弈的脸色。   更现实的是,按照乌克兰法律,每个阵亡士兵的家属能拿到 36 万美元赔偿,真要接回这么多遗体,财政早就空了的政府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反观联合国这些机构在这件事上没什么声音,乌克兰文化部长忍不住说,应该让中立国来监督,别让双方拿死人做文章。   西方媒体的报道更是各有偏向,《纽约时报》提了俄乌互不信任,却对乌克兰拖着不接收遗体的事轻描淡写。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拿出证据,说每次运遗体前 48 小时都通知了乌方,这是按《日内瓦公约》办事。   不管这话里有多少政治考量,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遗体不该在冷藏车里等待。   那些在战场上失去生命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在日夜期盼,哪怕只是一具冰冷的遗体,也是最后的念想。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