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不仅在行动上反对个人崇拜,在对待文艺创作涉及自己的内容时,也秉持着同样的态度。巴金写下《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彭德怀看后提出修改意见,希望把 “像长者对子弟讲话” 一句改为 “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还谦逊地表示:“其实,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彭老总不仅善武,也能文。1958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年份。为了了解农村实情,彭德怀回到了湖南湘潭老家。他深知,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他同基层干部和乡村农民促膝谈心,倾听他们对方针政策的意见和情况。出于对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极端责任心和使命感,彭德怀挥笔疾书,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实事求是地写了一份万言调查报告。 “我为人民彭与呼,谷撒地,薯叶枯。青年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人民怎么过,我为人民彭与呼!”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写法上,诗人秉承了《诗经·毛诗序》的宗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义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他深知,作为一位革命家和诗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这种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为人民群众发声。 彭老总有感而发,想通过以文“谲谏”,达到使上“闻之者足戒”的目的。所以,此诗有讽的特点。在写法上,他采取先陈述事实的方式,将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一一呈现出来。谷子撒在地上无人收割,红薯叶枯黄凋零,青年人都去炼铁了,只剩下孩子和姑娘在田里劳作。这些生动而残酷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农村的困境。 在事实基础上,诗人提出反问:“来年人民怎么过?”这一反问,如同一把利剑,直刺问题的核心,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最后,诗人加以议论,使主题深化。他明确表达了自己为人民发声的决心,让读者感受到了他无私无畏的精神。不管为文还是作诗,尤为重要的还是诗文要随时代前进,反映时代心声。彭德怀题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有感》和题为《颂攀枝花》的两首诗,就是这样的典范。这两首诗寓情于景,抒时写事,题材重大,蕴含深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一喜讯传来,时刻情牵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彭德怀喜不自胜,激情澎湃。他仿佛看到了长江天堑被一桥贯穿,南北交通从此畅通无阻的壮观景象。感慨万端之下,他情不自禁吟出以下的赞美诗语来:“长江天堑一桥,贯穿南北功劳。车声辚辚桥上,惊涛滚滚东流。大桥横跨长江岸,龟蛇联姻情舒畅。三镇鼎立结同盟,万众欢呼如宿愿。” 这首诗中,“长江天堑一桥,贯穿南北功劳”,直接点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重要作用,它将原本难以跨越的长江天堑变成了一条通途,为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车声辚辚桥上,惊涛滚滚东流”,通过描写桥上行驶的车辆和桥下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动静结合,展现了大桥的繁忙和长江的磅礴气势。“大桥横跨长江岸,龟蛇联姻情舒畅”,将大桥比作连接龟山和蛇山的纽带,赋予了大桥一种浪漫的情感色彩,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大桥建成的喜悦之情。 再来说说《颂攀枝花》。攀枝花,又称英雄树、木棉树,集松柏的风格、杜鹃的浪漫于一身。1954年,一位南京大学的地质学家发现了金沙江畔的这块巨型钒钛磁铁矿,并初步探明储量:7亿吨铁矿石储量、3亿吨煤炭储量、800万吨二氧化钛储量、200万吨五氧化二钒储量。这个发现,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记得当初毛主席曾经问周总理:“你说的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周总理说:“那个地方荒无人烟,只有漫山遍野的攀枝花。”毛主席说:“那就叫攀枝花嘛!”于是,1974年,全国第一个用花朵名字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市正式成立。 彭德怀在《颂攀枝花》这首诗中首先自题道:“攀枝花在过去认为是穷山恶水的金沙江两岸,如今就要建成新型大工业城市,成为三线重要国防基地,工人为此奋斗,气势磅礴,言语笔墨实难形容,聊记数语以资纪念。”从这段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彭德怀对攀枝花建设的关注和期待。 “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悬岩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无穷力,众志成城心向党。”在这首诗中,彭德怀描绘了攀枝花建设初期的艰苦环境和建设者们的顽强意志。“天帐地床意志强”,形象地写出了建设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以天为帐、以地为床,却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渡口无限好风光”,虽然当时渡口(攀枝花旧称)的环境艰苦,但在彭德怀眼中,这里却充满了希望和未来。
彭德怀元帅不仅在行动上反对个人崇拜,在对待文艺创作涉及自己的内容时,也秉持着同样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7-25 14:17:47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