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又知道,她曾经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7年,“黄帅”平静离世,没有留下一句话,仿佛想把过往彻底抹去,可对很多五六十年代生人来说,她那个反潮流小英雄的标签,实在太响亮了,这个标签曾掀起滔天巨浪,也曾将她和她的家庭推入深渊。 黄帅1960年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中科院的高级研究员,家里没那么多刻板说教,倒是丰富的藏书和严谨的氛围,让她从小就习惯了独立思考,不爱听现成的答案。 到了1973年,这个才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看问题的深度已经超过了同龄人。 也正是这份早慧和独立,让她在12岁那年,一头撞上了一场改变命运的风暴,她看不惯班主任用戒尺训斥同学,觉得这种方式不对,便坦率地写进了日记。 谁知,当日记被老师发现后,等来的不是沟通,而是公开的孤立,但黄帅没服软,反而给《北京日报》写了封信,想讨个公道。 一封小学生的来信,竟阴差阳错地落到了当时正活跃的政治人物“谢静宜”手里,后者决定拿这个孩子当火种,在教育界点一把大火,很快,《北京日报》刊登了黄帅的日记摘抄。 一夜之间,年仅十二岁的黄帅瞬间成为了全国人人皆知的反潮流模范,赞美和学习热潮铺天盖地。 可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早已成了一枚棋子,被用来服务于一场更大的权力斗争,当时她年纪还小,内心甚至对牵连了老师感到一丝愧疚。 然而,到了1976年10月,昨天还被高高捧起的“小英雄”,一夜之间就成了政治骗局里的“小丑”。 铺天盖地的批评随之而来,父亲也被撤销职务,整个家庭坠入冰窟,这顶沉重的帽子,直到1978年《人民日报》出面澄清真相,才算被摘掉。 在巨大的人生变故面前,黄帅并没有被压垮,直到恢复高考后,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更是四处奔走,最终为蒙冤的父亲洗清了污点,让家庭重新挺直了腰杆。 之后,她选择远赴日本,在东京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而她骨子里的那份劲儿,其实从没变过。 在日本,她亲见中国留学生因国籍与肤色被欺凌,她没有任何犹豫挺身而出,并携手同学和校方交涉,成功制止了霸凌行为。 而她反抗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那些她眼中“不公道的事”。 学成之后,黄帅没有留在日本,而是选择回到北京,她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找了份工作,从此过上了普通人的平静生活。 她几乎不再提当年的事,更不愿消费那段名气,而是把精力都用来照顾家庭,弥补父母因自己而受的创伤。 后来,她甚至去探望了当年的班主任,两人一起在公园划船,一笑泯恩仇,老师早已放下了当年的对错,专注于教学,而这个行动,也标志着黄帅与自己的过往达成了彻底的和解。 回头看,黄帅那份不轻易服从的独立精神,既是她卷入风暴的起点,也是她最终走出漩涡的力量。 她的故事远比一个时代符号复杂得多,它更像一堂课,展示了在巨大的外部力量面前,个体如何依靠内在的清醒与坚韧,夺回定义自己的权力。 从一个敢于发问的孩子,到一个被推上浪尖的“英雄”,再到一个选择回归本真、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黄帅用一生向我们昭示: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保有清醒的头脑与善良的本心,远较成为一个被外界定义的“名人”更为紧要。 【信源】澎湃新闻——“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小学时写日记卷入政治漩涡
普通人,人生回报率超高的40件小事
【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