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借中资“筹码”,博弈美国关税 在全球电子制造格局剧变的浪潮中,印度正打出一张出人意料的牌:考虑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以此作为与美国贸易谈判的筹码。这一“战略平衡术”背后,是印度对中国掌控全球60%电子制造产能的现实认知,以及在复杂地缘政治中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迫切需求。 过去几年,印度在安全考量下对中国资本和技术筑起高墙——严审投资、禁用关键中企、封杀热门应用。然而,为实现2025年320亿美元的电子制造出口雄心,印度业界深感“脱钩”之痛:缺乏中国成熟的技术链和关键人力,产业升级步履维艰。边境冲突的阴影未散,现实的经济需求却已迫使政策转向“灵活”。 印度顶级智库NITI Aayog近期建议,在非关键电子制造领域允许中资持股最高24%,无需额外安全审查。外长访华、旅游签证重启等信号,也透露出关系“谨慎回暖”。政府正推进“渐进开放”策略:以合资形式、技术转移和本土化生产为前提,吸引中企投资。案例已有显现——日立旗下Dixon获批与中国龙旗科技组建合资公司Dixtel Infocomm(印方控股74%),并与多家中国组件商合作生产手机、电脑零件。核心在于:中方需输出技术,助力印度本土制造能力提升。 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成为印美关税谈判的“隐形筹码”。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既要对中国加征关税、又要强化本土制造业(包括电子业)的双重目标,印度试图传递一个信息:若美方同意在电子产品及零部件上降低对印关税,印度便可在可控范围内适度放宽对华合资与技术合作的限制。印度巧妙利用中国庞大的制造能力作为谈判杠杆,既满足美国“非完全脱钩”的制造需求,又为自身产业升级引入关键动力。 然而,这条“平衡木”充满挑战。核心技术能否真正转移、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复杂的审批流程能否理顺,都是未知数。更关键的是,印中边界争议未决,美中角力持续,任何对华开放都可能点燃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构成政治风险。 全球电子制造正走向多极化。印度此番“以中国为背景”的战略灵活性,是其打造多元化供应链、降低地缘风险的关键尝试。通过精心布局中资合资项目与对美关税谈判,印度正试图在夹缝中开辟一条“增产不脱钩”的新路。这场围绕“芯片”与关税的博弈,不仅关乎印度制造业的未来,也将微妙地牵动中美印三方的互动格局。
印度借中资“筹码”,博弈美国关税 在全球电子制造格局剧变的浪潮中,印度正打出一张
兴奋的小猫
2025-07-25 23:43:3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