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有个宰相叫严讷,他想为家乡修建一座宽敞的学堂,可在地基规划时却遇到了一户

小说红楼 2025-07-25 23:53:38

明朝时,有个宰相叫严讷,他想为家乡修建一座宽敞的学堂,可在地基规划时却遇到了一户“钉子户”拒不搬走。严讷便吩咐手下说:“切记不要欺侮难为那户人家,两个月内我自有妙计让那户人家主动献房!”   明朝嘉靖年间,常熟城里出了件怪事。当朝宰相严讷奉旨回乡督建学堂,偏偏在地基中央卡着一户不起眼的茅草屋。这户姓周的人家三代在此居住,任凭官府怎么劝说,就是不肯挪窝。   消息传到严讷耳中时,他正在府衙翻阅图纸。花白胡须的老吏擦着汗解释:“周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傻儿子,怕搬走后没了依靠……” 严讷抬手打断,指尖在舆图上周家的位置轻轻点了点:“莫急,给我备些寻常衣物。”     三日后清晨,常熟西城根的早市刚热闹起来。一个穿青布短打的老者提着两斤糕点,跟着挑担卖菜的农户走进窄巷。他正是改了装扮的严讷,身后只跟着个拎药箱的随从 —— 那是太医院的医官。   周家茅草屋的篱笆门虚掩着,院里传来 “叮叮当当” 的敲打声。严讷推门进去时,正见个二十多岁的后生蹲在地上,把碎瓦片摆成奇怪的图案。旁边石碾上坐着个鬓发斑白的老汉,正用破布擦拭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   “老哥,讨碗水喝。” 严讷拱手笑道。周老汉抬头打量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警惕:“你是…… 官府的?” 医官忙接话:“我家老爷是走方郎中,路过此地。”   说话间,那傻儿子突然抓起瓦片朝严讷扔来,嘴里咿咿呀呀喊着。周老汉慌忙将儿子护在身后,愧疚地解释:“这孩子生下来就痴傻,见了生人就怕。” 严讷却不恼,蹲下身捡起瓦片:“这图案摆得有章法啊,倒像棋盘路数。”   那天他们在周家待了半个时辰,严讷没提一句迁坟搬屋的事,只问了些家常。临走时,医官给周老汉把了脉,留下两包治咳嗽的草药。周老汉捏着药包直搓手:“这…… 这怎么好意思。”   回到府衙,严讷下了道奇怪的命令:先修学堂四周的围墙,把周家那片地圈在中间,暂缓施工。众官员面面相觑,有人忍不住提醒:“相爷,钦定的工期要紧啊。” 严讷捻着胡须笑:“放心,误不了事。”   接下来的日子,常熟百姓发现了更蹊跷的事。每天天不亮,就有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工匠到周家门前清扫街道,还帮着挑水劈柴。周老汉起初以为是官府的新手段,把人往外赶,可那些人放下东西就走,连口水都不喝。   更让他意外的是,十天后,傻儿子突然能说清楚完整的句子了。那天傍晚,孩子指着院里新栽的石榴树喊:“爹,开花!” 周老汉愣了半晌,老泪纵横 —— 这是儿子长这么大,第一次说清楚三个字以上的话。   原来严讷听医官说,傻儿子是因为幼年受惊导致心智闭塞,便让人从苏州请来专门教哑童的先生,每天假装路过,在院外教孩子说话。那些工匠其实都是懂些手艺的读书人,一边干活一边跟孩子搭话,慢慢打开了他的心防。   转眼一个月过去,学堂的围墙已快合拢,唯独留下周家那块地像块补丁。这天严讷又来探望,正撞见周老汉对着一个旧木箱发呆。箱子里是几件褪色的绸缎衣裳,还有一本泛黄的账本。   “这是……” 严讷刚开口,周老汉就红了眼眶:“不瞒您说,我爹早年在京城做过绸缎生意,还跟相府有过往来。后来遭人陷害,家产被抄,才躲回常熟乡下。” 他抚摸着账本上 “严记” 的印章,“我守着这屋子不走,是怕祖宗留下的这点念想也没了。”   严讷拿起账本翻了几页,突然指着其中一笔交易道:“这笔五十匹云锦的账目,是嘉靖十年给宫里织造的寿礼。当时负责采买的,正是老夫。” 周老汉惊得站起身,看着眼前这个平易近人的老者,突然想起小时候听父亲说过的那位宽厚的严管事。   那天两人聊到深夜,严讷才知道,周家不仅不是蛮不讲理的钉子户,祖上还曾是乐善好施的商户。只是家道中落后,周老汉既怕官府欺压,又舍不得祖宗基业,才硬着头皮僵持。   离严讷承诺的两个月期限还差三天时,周老汉突然带着儿子来到府衙。他没提任何条件,只递上一张地契:“相爷,这房子我捐了。但求学堂建成后,能给我儿子留个扫洒的差事,让他有口饭吃。”   严讷扶起老人,让人取来一百两银子:“这钱您务必收下,一是给孩子治病,二是在学堂旁盖间新屋。至于差事,就让他管着院里的石榴树吧,那是您亲手栽的。”   开工那天,周老汉带着儿子在工地帮忙。看着工匠们小心翼翼地移栽那棵石榴树,傻儿子突然拉住严讷的衣袖:“先生说,读书能变聪明,我也想上学。” 严讷笑着摸摸他的头:“等学堂建好了,你第一个入学。”   后来常熟学堂建成,成为江南最大的书院。人们都说,那座从地基里长出来的学堂,最坚实的地基不是青砖,而是人心。周老汉的儿子后来不仅能读书写字,还成了学堂的杂役总管,娶妻生子,过上了安稳日子。   多年后,有人问严讷为何不用权势强拆。这位历经三朝的老宰相望着学堂里朗朗读书的孩童,缓缓说道:“治国如筑屋,砖瓦是形,民心是魂。若为了表面齐整拆了民心,再华丽的楼宇也立不住脚。”   那棵从周家院里移栽的石榴树,至今仍在常熟文庙内生机勃勃。每到花开时节,通红的花朵缀满枝头,像无数颗滚烫的民心,在岁月里灼灼生辉。

0 阅读:146

猜你喜欢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