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风城春史呀 2025-07-26 11:38:40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1952年秋天,湖南某个小村子里,天气刚转凉,朱其升坐在自家屋檐下,炉火还没烧旺,手边那封写好的信已经放了三天,他始终没拿去投递处,像是还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那天傍晚,广播里传来熟悉的旋律《东方红》,他听得出神,眼神投向屋里墙上贴着的那张毛主席画像,那张脸他越看越眼熟,像极了三十八年前那个军营里一起吃过饭、睡过地铺的“润之兄弟”。   朱其升年轻时当过兵,1911年,他加入了湖南新军,那时他二十二岁,刚从家乡来到长沙不久,想找个活路,新军扩编,招人紧,训练严,他是个苦出身的孩子,扛得住枪、吃得下苦,很快就成了兵营里的老油条。   那年秋天,新兵入伍正紧,一个下雨天,他从营门口走过,看见一个穿着长衫、撑着油纸伞的学生模样青年,正和招兵的军官争执,那人说他叫毛润之,是湘乡中学的学生,想参军,却没人担保,朱其升起初只是看看热闹,结果越听越觉得这年轻人不一般,说话铿锵有力,谈吐不凡,他心里一动,心想这人能成事,于是他找来朋友彭友胜,两人一起为毛润之担保,把他带进了军营。   进了军营之后,朱其升对毛润之格外照顾,他知道这个年轻人没当过兵,很多事都不懂,便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教给他,怎样绑腿,怎么打靶,夜里怎么站岗,朱其升都耐心讲解,毛润之学得快,动作利索,不像其他学生兵那样娇气,朱其升心里佩服他,觉得这是个能吃苦、能干事的苗子。   日子久了,两人关系越来越近,毛润之喜欢看书,每月的军饷总要省下些钱买报纸和书籍,晚上就在油灯下读,他读得认真,时不时还讲给朱其升听,说报上讲了什么、现在局势怎么样,朱其升虽然不太认得字,但爱听,听得入迷,还常跑到街上捎进步书报回来给毛润之,他们发现彼此都是湘潭老乡,这层关系让他们的情谊更深了,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朱其升年长,毛润之叫他“其升兄”。   1912年,清帝退位,部队被遣散,那天夜里,几位战友在小酒馆聚了一次,酒桌上说了很多话,毛润之说他想去继续求学,要为国家找一条新路,朱其升没说太多,只是听着,一边喝酒一边点头,他知道自己回家打铁是命,但他也知道,润之将来不会是个普通人。   之后几十年,朱其升回到老家,重新开了铁匠铺,日子艰难,靠着一锤一钳,一家人才得以度日,他偶尔听人说起“朱毛红军”,后来又听到“毛主席”三个字,心里总觉得熟悉却又不敢确认,直到1950年,村里发下来的画像贴满了家家户户,他看着那画像,整个人都怔住了,那张脸,那道眉,那眼神,不就是当年军营里的润之弟吗?   朱其升把这事告诉了妻子,妻子一开始不信,以为他老了糊涂,他在村子里跟人说起这事,没人信,都当他是讲笑话,可他心里清楚得很,那不是错认,他没想过借这个关系做什么,只是心里堵得慌,总想着能不能写封信去问问,于是他提笔写下那封信,字写得不太好,但句句出自肺腑,他写了当年的事,写了现在的生活,也写了自己只是想知道,润之还记不记得那个和他一起在营里打靶、吃饭、读报的“其升兄”。   信寄出去后,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有回音,村里人更不信了,说他是做梦,朱其升不争,也不解释,还是每天打铁、种田,那封信寄出仿佛也把他心里的一口气放了出去,剩下的就听天由命。   直到1952年秋天,镇上的邮电所所长亲自来到村里,带着一封从北京寄来的信,信封上写着“中南海”三字,村里人一下子都围了上来,谁也没想到这老铁匠真能收到毛主席的亲笔信,朱其升接过信,眼睛都红了,他颤抖着拆开信封,看到开头那句“其升兄”,眼泪一下就涌出来了,信不长,字迹清晰,说的是当年的情谊,还问了他家里的生活情况,主席说听说他日子过得紧,还随信寄来了一些钱,鼓励他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朱其升没有把钱用在自己身上,他拿来添置了铁匠铺的设备,还帮村里缺农具的人修了不少东西,他不再和人提那段往事,信锁进了柜子,有人问起,他也只是笑笑说:“日子还得过,铁还得打,”   1953年,他接到邀请进京,去北京见毛主席,他穿上新做的蓝布褂,带着那封回信和一点家乡的干货,坐上了北上的火车,在中南海,他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润之兄弟”,那一刻,他觉得一切都值了,两人没有说太多话,都是老兵,懂得的都在眼神里。

0 阅读:88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16

用户14xxx16

1
2025-07-26 12:27

伟人重情重义,格局胸襟乃中华五千年来第一人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