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鞍山一男子将自家腌鸭蛋的瓷罐,200块钱卖给文物站。谁料没过几天,专家突然找上门来。男子以为他们反悔了,慌忙进床底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位祖籍山东的男子,上世纪中叶随父母迁到辽宁鞍山。那时候,很多山东人北上闯关东,他的家人也带着些老物件落户鞍山钢铁厂附近。男子在厂里干体力活,日子过得紧巴巴,收入刚够养家糊口。家里那瓷罐是祖传的,传了好几代人,可没人当宝贝,就搁厨房里盛米或者腌鸭蛋用。罐子蓝白相间,八棱形状,上面画着松竹梅啥的图案,但家里人觉得它笨重,占地方。有邻居来串门,看到罐子说像骨灰坛,不吉利,这话让男子心里犯嘀咕。1977年,鞍山市搞文物征集活动,鼓励大家把老物件拿去换钱。他母亲也觉得扔了可惜,就让儿子试试运气。男子平时生活规律,早出晚归干活,业余时间帮家里干家务,对古董一窍不通,从没想过这罐子有啥特别价值。 征集活动那年夏天,鞍山市文化部门到处张贴公告,号召居民上交民间旧物。男子看到后,决定把瓷罐带去文物站。他包好罐子,送到站里,工作人员一看罐子保存完好,蓝白釉色,花纹精致,就按规定给了200块钱。那时候200块相当于几个月工资,男子接钱就走了。没想到几天后,专家组上门找他。男子以为他们要收回罐子或者扣钱,就赶紧躲床底下。专家们找了半天,把他叫出来,解释说罐子鉴定结果出来了,不是普通东西,得加钱。部门后来补到总共1000块,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瓷罐被鉴定为元代青花瓷,工艺顶尖,用从中亚进口的稀有钴料烧制,图案包括松树、竹子、梅花、鸳鸯和莲花,象征吉祥。元青花瓷在历史上特殊,因为元朝蒙古人崇尚蓝白颜色,瓷器烧制水平达到巅峰,其他朝代难比。 专家鉴定后,瓷罐被送去更高级机构研究。结果显示,这件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全球仅存两件,另一件在泰国出土。罐子高约40厘米,腹部八面,每面画不同图案,釉层均匀,颜色深沉不褪。元代青花瓷发展成熟,唐代就有雏形,但元朝时融合了外来原料和技术,成了皇室贵族专用品。蒙古大军远征带来钴料,这种料稀缺,元亡后就断了供应,所以元青花特别珍贵。鞍山这件罐子保存完整,没磕碰,成了国宝级。部门向上级汇报,瓷罐移交辽宁省博物馆保管,正式命名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博物馆用专业设备保护它,放在恒温柜里,避免光照和灰尘。根据海外拍卖类似元青花的记录,比如人物故事罐卖到上亿,这件估值超2亿人民币,但作为国家文物,不能买卖。 男子拿到1000块钱后,日子稍稍宽裕了点。他继续在鞍山钢铁厂上班,退休后领养老金。家人用那钱改善生活,买了些家具啥的,但没大富大贵。瓷罐入馆后,吸引不少学者研究,发表论文讨论它的文化意义。元青花代表多民族融合,图案里既有中原花鸟,也有蒙古审美。辽宁博物馆办展览时,常把这罐子当主角展出,让人了解元代瓷器史。这事儿在当地传开,有人说男子运气好,也有人觉得他卖亏了。可男子没后悔,继续过普通日子。晚年他跟子女住一起,偶尔提起这事儿,但没再纠结。瓷罐如今是辽博镇馆之宝,象征中国瓷器巅峰成就。
丰镐失去西周都城地位?得出此结论的个别学者,只能送他四个字:别有用心!近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