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收3个坏消息,特朗普政府上下忧心忡忡,跟中国彻底斗不下去了? 当中美关系在7月11日迎来一次重要的外交接触,外交部长王毅在吉隆坡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时,外界普遍对中美关系的回暖抱有期待。 这场会晤不仅被双方评价为“积极且建设性”,也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一次潜在的缓和信号。 然而,就在这场会谈之后的短短几天内,美国却接连遭遇三大噩耗,令原本想借此重新调整对华策略的特朗普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种种迹象表明,在战略意图和现实压力之间,美国正面临“想和却和不下去”的结构性困境。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前的支持率已跌至37%,创下其第二任期以来的最低点,这不仅是数字的下滑。 更是一种政治信号,在“连收三大坏消息”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的施政能力、政策吸引力以及战略稳定性正受到全方位挑战,而这极有可能成为撬动其第二任期裂缝的引信。 盖洛普数据显示,特朗普今年1月第二次就任总统时支持率为47%,半年来持续下滑,这份民调报告恰好印证了特朗普政府在连遭财政、贸易、外交三连击后陷入的泥淖。 即使在其招牌领域,移民与经济议题上,支持率也仅维持在38%和37%,而在其他领域如贸易、预算赤字、对伊朗与乌克兰政策等方面,其支持度均未过半。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外交层面也逐渐陷入孤立境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访华时直言,中欧合作“不以欧美关系恶化为前提”,这等于明确拒绝了“选边站队”的美方逻辑。 而印度则在美印矛盾加剧背景下转向英国,促成自英国脱欧以来最大的贸易合作协议,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寻求多边自主的趋势。 加拿大也表态暂停F-35战机采购,欲寻替代美制武器的方案,澳大利亚对“奥库斯”核潜艇计划质疑不断,欧洲盟友因乌克兰援助政策反复而动摇对美信任。 这一连串的信号表明,美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国际联盟正在悄然瓦解,“老朋友”越来越不愿为美方战略背书。 与美国四面楚歌、焦头烂额的状态相比,我国采取的是另一套截然不同的“冷静对策”,在明面上,我国没有过度发声,但实际上早已采取了两记颇具杀伤力的隐性反击。 一是连续三个月未购买美国石油,削弱美方能源出口结构的稳定,二是持续抛售美债,在债务爆表的当口冲击美元信用体系。 这两项行为虽未摆上谈判桌,却实质性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命脉,显示出我国“以静制动、不争而胜”的战略气度。 置身这一连串内外交织的挑战之中,特朗普政府陷入了一个难以突围的两难局面。 若继续对抗中国,无论是内政上的通胀压力还是外交上的盟友流失,都将让政府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 而若尝试向中国妥协,在国内政治上又极易被对手指责“软弱无能”,甚至动摇右翼基本盘的支持。 在这场没有退路的博弈中,美国已不再具备当年“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战略从容,反倒在自设陷阱中越陷越深。 事实正在表明,中美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权力对抗,而是结构性认知与治理体系之争,美国若继续抱持冷战思维和单边主义幻想,既难以赢得国际信任,也无助于缓解内部危机。 真正的出路在于从战略层面转变认知,走向平等、理性、务实的合作路径,否则,即便暂时撑住眼前的局面,其长远的国际地位与发展轨迹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与孤立。 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在于谁“斗得过”,而在于谁更早看清这场博弈的本质,真正的转机,不在于一次会晤或一个协议,而在于美国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向。 如果继续执迷于单边主义与霸权心态,当前这三大“坏消息”不过是连锁危机的冰山一角,而中美之间,既然要谈、要斗,最终应理解一个更根本的道理:在深度绑定的全球化时代。 竞争可能是常态,但真正的“共赢”才是彼此都不敢轻易放弃的终极底线,否则,斗下去的结局,不只是“斗不下去”,更可能是“一起沉下去”。
连收3个坏消息,特朗普政府上下忧心忡忡,跟中国彻底斗不下去了? 当中美关系在7月
赛博朋克浪客
2025-07-26 12:48:34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