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二年科举奇观:一家六口同登金榜,欧阳修拍案惊呼“此乃天作之合” 古代科举考

小说红楼 2025-07-26 13:10:00
嘉祐二年科举奇观:一家六口同登金榜,欧阳修拍案惊呼 “此乃天作之合” 古代科举考试艰难,但是嘉祐二年贡院放榜那天,有一家人六个子弟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六人全中,其中还有一人拿到头名状元。 突然,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惊呼。“快看!曾巩 —— 第一名!” 有人扯着嗓子喊。曾巩浑身一僵,只见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进士榜单的前列,紧接着,曾肇、曾牟、曾阜三个弟弟的名字接连跳出,连两个妹夫王无咎、王几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这六个名字如同六颗惊雷,在人群中炸开,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要知道,在宋朝的科举考试中,能考中进士就已是难如登天,而一家六口同时上榜,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 就连主考官欧阳修,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不禁拍案惊呼:“此乃天作之合!” 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科举史上堪称最为完善和严格的时期之一,但同时也意味着其难度极大,录取率低得惊人。 宋朝科举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解试由地方官府主持,每年举行一次,只有通过解试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省试后,还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合格者才算真正考上进士。 从录取率来看,解试的录取率就非常低。以北宋时期为例,解试的录取比例通常在 10% 左右,有些地区甚至更低,只有 5% - 6%。这意味着,在地方上,每 100 名参加考试的学子中,只有寥寥数人能够脱颖而出,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 省试的录取率则更低。据史料记载,省试的录取人数通常在每次数百人左右,而参加省试的学子往往多达数千人,录取率仅在 5% - 8% 之间。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数千人参加考试,最终只录取几十人的情况。比如在宋太宗时期,有一次省试,参加考试的学子超过 5000 人,而最终录取的进士只有 31 人,录取率不足 1%。 殿试虽然不淘汰考生,只是对考生的名次进行排序,但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学子,已经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了。 如此低的录取率,使得宋朝的科举考试成为了真正的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学子为了能考上进士,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十年寒窗,皓首穷经,有的人考了一辈子,也没能如愿以偿。 正如古人所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30 岁考上明经科已经算是年纪大的了,而 50 岁能考上进士,还算是比较年轻的。这足以看出宋朝科举考试的艰难程度。 在这样艰难的科举环境下,曾家六子同时登榜,无疑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背后,并非幸运,更不是作弊,而是曾家子弟多年来的刻苦努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曾巩、曾肇、曾牟、曾阜四兄弟以及他们的两个妹夫王无咎、王几,都来自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曾家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却非常重视教育。 曾巩的祖父曾致尧是北宋初年的进士,官至户部郎中,有着丰富的学识和官场经验。他非常注重对后代的教育,经常教导孩子们要刻苦读书,树立远大的志向。曾巩的父亲曾易占虽然官职不高,但也饱读诗书,对孩子们的教育更是尽心尽力。 在家庭的影响下,曾家子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深知科举考试的艰难,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因此,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直到深夜才休息。书房里,常常是灯火通明,兄弟们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学问。 曾巩作为兄长,更是为弟弟们树立了榜样。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散文创作。但他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更加刻苦地学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在备考的过程中,他不仅自己努力,还经常辅导弟弟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曾肇、曾牟、曾阜三兄弟也非常争气,他们以兄长为榜样,勤奋刻苦,互相竞争又互相帮助。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经史子集,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王无咎和王几作为曾家的女婿,也深受曾家学风的影响。他们经常到曾家与曾家兄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学问。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他们的学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曾家子弟还得到了当时著名学者的指点。曾巩曾拜在欧阳修门下,得到了欧阳修的悉心教导。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学识渊博,他的指导让曾巩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还让他对科举考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曾家其他子弟也经常有机会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交流学习,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深厚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曾家六子才能在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一家六口同登金榜的奇迹。 嘉祐二年的科举奇观,不仅是曾家的荣耀,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它告诉我们,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不再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但竞争依然激烈。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能力。
0 阅读:16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