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陈诚的发妻绝望自尽,临死前道:“当初我把一船嫁妆全给你当经费,你才有

品古观今呀 2025-07-26 13:45:35

1929年,陈诚的发妻绝望自尽,临死前道:“当初我把一船嫁妆全给你当经费,你才有机会从穷小子变成高官,如今凭什么这么对我!”说完拿刀刺向喉咙,陈诚如释重负,不久便娶了蒋介石的干女儿。   陈诚出生于浙江青田,家境清寒,父母靠着在集市卖纸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中兄妹众多,生活艰难,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可陈诚却聪明好学,性子也不服输,父亲为了让他有出路,四处托人,最终让他有机会到杭州求学,就在那段日子里,吴舜莲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吴舜莲出身温州的一个富裕家庭,是典型的传统女子,她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却温顺持家,心地善良,她的哥哥吴子漪与陈诚是同乡,在温州做生意时结识,吴子漪对陈诚的聪明和吃苦印象深刻,觉得他将来必有出息,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把妹妹嫁给他。   在当时,两家的地位相差悬殊,吴家不计门第,是一场“下嫁”,婚礼时,吴舜莲带着铺满两个厢房的嫁妆进了陈家,现银、田契一样不少,婚后,她不但没有摆阔气,反而甘愿做陈家的贤内助,陈诚继续求学,她变卖嫁妆为他筹措学费;他入保定军校,她顶着风雪,走三天三夜,只为带去一点生活用品慰问他,在那个年代,她的所作所为,称得上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   陈诚在军校表现突出,毕业后被派往前线作战,逐渐从连长一路升到师参谋,仕途初显光芒,这一路走来,吴家的支持功不可没,可随着陈诚官职渐高,身份改变,他对吴舜莲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1925年,陈父去世,他从前线赶回奔丧,当时他还带着战伤,身体虚弱,情绪低落,吴舜莲早已回到老家,安排丧事、照顾家人,事无巨细,但陈诚回家之后,却表现得格外冷漠,他不愿与吴舜莲交流,甚至夜晚反锁房门,独自一人休息,吴舜莲察觉到丈夫的疏远,却不明所以,内心焦急。   她不明白,那个曾经靠着她撑起生活的男人,为何突然变得冷若冰霜,她的世界很小,只有丈夫和家庭,可她面对的,却是一个已经不再满足于小家庭生活、渴望更高舞台的军人,陈诚的沉默和疏离,让她心力交瘁,终于在某个深夜,她选择用自尽来唤回丈夫的目光,所幸被家仆及时发现,才救回一命,但她脖子上那道七针缝合的伤口,从此成了她心中永远的裂痕。   事情发生后,吴家震怒,兄长吴子漪前去质问陈诚,他并未争辩,只是冷淡地表示,吴舜莲不适合再陪他走下去了,他似乎已经决定,要结束这段婚姻。   这场夫妻关系的终结,并没有立刻变成纸上的离婚,婚姻成了名存实亡的状态,吴舜莲依旧住在陈家,照顾老人,不言不语,陈诚则继续在战场上建功立业,1930年,确山战役中,陈诚以少胜多,赢得了极大的声望,也就此进入了蒋介石的核心圈层。   就在这一时期,谭祥进入了他的视野,谭祥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之女,虽其父已逝,但她被宋美龄视为干妹妹,蒋介石更是将她当作干女儿,她留洋归来,气质高雅,谈吐得体,是那个时代极为罕见的知识女性,而她的身份背景,更是政治中的一张王牌。   蒋宋夫妇为她物色夫婿,目标明确:既要能配得上门第,又要能稳住军中核心,陈诚因战功卓著,又尚未完全成为“嫡系”,于是成为了最理想的人选,一场政治联姻的筹划,就此展开。   陈诚对此并不排斥,他清楚地知道,谭祥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而是通向权力中心的道路,可在那之前,他必须处理与吴舜莲的关系,他试图保住名声,提出不离婚而是“加娶”的安排,并愿意写下协议,保证吴舜莲今后的生活,但吴舜莲拒绝了,她只说,她愿意成全,但绝不会与人共夫。   最终,两人协议离婚,吴舜莲保留了“陈家媳妇”的身份,继续住在老宅,还被允许葬入陈家祖坟,这段婚姻,在形式上终于走到了终点。   1932年元旦,陈诚与谭祥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蒋宋夫妇亲临现场,政要云集,场面辉煌,这场婚礼不仅是感情的结合,更是政治利益的绑定,从此,陈诚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核心人物之一。   婚后,谭祥为陈诚生下六个子女,两人感情稳定,彼此扶持,她不仅是贤内助,更是政治上的好帮手,陈诚在台湾推行土地改革,整顿军政,谭祥也参与其中,展现出不俗的手腕。   而另一边,吴舜莲始终未再嫁,她住在台北郊区的一处老宅,由陈家旧仆照料,生活平静如水,日复一日地绣花、念经,不问世事,偶尔,陈家长子会前来探望,带来生活所需,她从未抱怨,也未回头。   1965年,陈诚病重,病床前没有吴舜莲的身影,她只是托人送来一个檀木盒,里面放着他们成婚时她亲手绣的“长命锁”和一只铜镜——这是她年轻时送给陈诚的定情之物。

0 阅读:1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