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香港,内地一般人的收入还不到30元人民币,大概率没有见过电视机为何物

菖蒲繁花居 2025-07-26 13:46:23

1976年的香港,内地一般人的收入还不到30元人民币,大概率没有见过电视机为何物。 李嘉诚1928年出生在潮州一个老师家庭,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1940年,他12岁跟家人跑到香港避难,不久父亲就因病过世了。他得养家,14岁辍学进塑料厂打工,每天干16小时,学着做塑料制品。几年后,他当上推销员,跑客户推销货。1950年,他攒钱加上借的5万美元,开办长江塑胶厂,先做塑料玩具。工厂小,他自己上手操作机器。1957年,转做塑料花,抓准欧洲需求,出口大卖。公司一下扩大,雇了好几千人。他那时候就聪明,注意市场变化。 到1960年代,李嘉诚开始投房地产。香港地少人多,房价波动大。1958年,他买地建厂房。1967年后,房产市场低迷,他低价收地块。1971年,公司改名长江实业上市。1972年,正式进地产开发。到1976年,他的企业已经涉及制造和房产,利润上百万港元。他每天看报告,管交易。那年代,香港经济飞速发展,他抓机会建住宅,赚了不少。 1976年香港经济正火热,制造业和贸易拉动增长。GDP涨超8%,出口导向政策帮了大忙。平均月薪834港元,制造业工人一天能赚20多港元,够付房租和吃饭。香港人生活水平高,街上小贩卖热食,生意好。地铁在建,地产项目多,买家排队看房。金融区银行忙汇款,餐饮店服务员有小费。相比内地,那年刚从恢复期起步,城市人月收入20到30元,农村更低。很多人靠农业过日子,分粮票布票。住房是砖瓦房,没啥设施。电视机超级稀缺,就少数单位有黑白机,集体看新闻。大部分人没见过电视啥样。 内地工厂宿舍简单,照明用煤油灯。乡村农民下田种地,收入勉强够吃。边境管得严,东西流动少。香港港口忙卸货,进口电器布料。内地银行存款少,用来应急。食堂定量供饭,用票换。香港消费高,但工资顶得上。内地计划经济为主,机会少。这样的对比,让人看到发展差距。李嘉诚的企业在那年扩展地产,投地块开发,利用香港优势。 李嘉诚的故事接地气,他从扫地工做到大老板,没靠啥背景,就凭勤奋和眼力。1976年这种对比下,他代表香港机会多。内地人那时收入低,没见过电视,生活简单。香港人已经用上彩电,看股市新闻。这样的时代背景,让他生意越做越大。公司雇员多,业务稳。 1979年,李嘉诚通过长江实业买下和记黄埔,进港口和零售。1980年代,企业多元化,碰能源电信。他管团队谈判,扩港口设施。1997年香港回归,企业照旧跑,利用内地市场。2000年后,他投科技医疗,基金会捐医院学校,投超300亿港元。基金会1980年成立,专注教育医疗。他签协议,捐支票。 2013年,基础设施公司有税务纠纷,付钱后退款。2018年,他退休,把公司给儿子维克多管。那时公司雇30多万人,业务50多国。他退休后当顾问,参与策略。保持低调,专注公益。高龄还活跃商业圈。他的职业生涯跨七十年,从底层到顶峰。 李嘉诚退休标志一个时代结束。香港从1976年那种繁荣,发展到现在。内地也追上来了,收入涨几十倍,电视家家有。现在两地差距小了。他的经历告诉人,机会总在变化中。这样的故事,让人想想过去差距多大。

0 阅读:160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