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个84岁的老太太来到政府接待处,对工作人员说:“我要捐款24亿!”

经略简料 2025-07-26 14:16:32

1984年,一个84岁的老太太来到政府接待处,对工作人员说:“我要捐款24亿!”她是什么人?哪来的这么多钱? 一九八四年秋,一名84岁高龄的女士来到北京一家政府服务台,镇定地说要捐钱。 工作人员看着那份文件,上面显示的二十四亿元,全都惊呆了。 在月入仅有数十元的时代,此乃一笔天文数字。 这位老太太叫耿维馥,当时只是胡同里一名普通的清洁工。 而这笔巨款,牵扯出的是她与前夫赵欣伯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以及一段横跨半个世纪的道德抉择。 故事需从上世纪20年代的宁波讲起。 那时的耿维馥还是个16岁的富家小姐,在一次宴会上,她遇见了赵欣伯。 赵欣伯毕业于北洋大学,法学功底深厚,谈吐不凡,眼神里也藏不住野心。 耿维馥分明知晓他已组建家庭,却仍旧怦然心动。 几年后,赵欣伯的妻子病故,耿维馥便不顾家人反对,改名“耿碧琰”,嫁给了这个她认定能托付一生的人。 结婚后,她与赵欣伯一同前往日本。 赵欣伯入读东京帝国大学,且成为该校首位中国籍法律博士。 回国以后,他的仕途步步高升,先后给张作霖当过律师,后来是东北法律学会主席,家里高朋满座,风光无限。 而这般辉煌却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戛然而止。 面对日本侵略,赵欣伯的选择让耿维馥彻底心寒。 这位法学博士,选择把一身所学押在侵略者身上,出任伪奉天市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 耿维馥无法苟同丈夫的卖国行径。 1931年一个寒夜,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决绝地离开了沈阳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 从此,她改回原名耿维馥,与赵欣伯断绝了一切关系。 曾经的富家小姐,在北京的胡同里隐姓埋名,成了一名清洁工。 那双弹钢琴的手磨出了厚茧,餐桌上的山珍海味变成了清粥咸菜。 生活虽苦,但她内心坦荡,并时常教育孩子:“做人要正,哪怕穷一辈子。” 另一边,赵欣伯的结局并不光彩。 1945年日本战败后,他因汉奸罪被捕入狱,1951年在狱中病逝。 而他用妻子“赵碧琰”名义在海外购置的大量地产和珠宝,却在他死后成了一个巨大的麻烦。 这笔资产在当时估值高达30亿人民币,日本方面声称,若无人认领,将收归其国有。 这笔“脏钱”,耿维馥本不愿沾染分毫。 可国家侨务部门找到了她,向她说明,这不仅是个人财产,追回它,更是保护国家资产不外流的责任。 此句话,让她毅然决然地下定了决心。 接下来的遗产争夺战,是一场跨国马拉松。 官司一打便是二十载。 其间,东南亚多地冒出假的“赵碧琰”企图分一杯羹,过程愈发艰难。 为了证明自己,耿维馥翻出尘封的结婚证与信件,请来年迈的老邻居作证。 她一次次往返于中日之间,青丝熬成白发。 在东京的法庭上,这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拄着拐杖,面对日本律师的质问,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这钱,是中国的。” 1984年,她终获胜利。这笔高达30亿的巨额遗产,尽数归于她的名下。 可谁都没想到,耿维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政府接待处,将其中24亿捐给了国家。 她平静地说:“这钱不该留在我手里,归国家才对。”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上下为之震动。 彼时,此笔款项近乎占据全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耿维馥却谢绝了所有采访,回到了她的小院,继续过着清茶淡饭的日子。 她的子孙曾劝她留些钱给后代,她却坚决摇头:“这钱来路不正,留着是祸。” 1990年,耿维馥安详离世,享年90岁。 她的葬礼一如她的生活,低调而平静。 后来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封她早年写下的信,里面只有一句话:“人活一世,求个心安。” 赵欣伯用学识和地位换来财富与骂名,最终凄凉收场。 耿维馥却用半生的清贫和坚守,将一笔“带罪的遗产”净化,还给了国家和人民。 她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在这个以钱为尊的年代,有一些东西,的确要比金钱更重要。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