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被誉为满清王朝的奠基者,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顺治皇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被迫继承皇位,成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由于他的年号为“康熙”,故世人称其为康熙帝。
从登基到去世,康熙帝一共统治了长达61年,这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个纪录后来被他的孙子乾隆皇帝谦让才得以保留)。虽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极长,但他并非寿命最长的皇帝。他在69岁时突然离世,令许多人感到意外。
奇怪的是,康熙在去世前身体状况良好,甚至在去世的前一个月还亲自前往围场打猎。显然,康熙的死因属于暴病突发。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康熙帝的猝死呢?
康熙非常喜爱战马,常在战马上指挥平定天下,重塑统一的山河,因此他对战马感情深厚。这次打猎时,他仍然选择了速度较快的战马。正是在这次狩猎过程中,康熙皇帝感染了风寒,晚上开始持续发烧,病情逐渐恶化,最终未能痊愈。
《清史稿》中记载:“冬十月辛酉……癸酉,上幸南苑行围……十一月戊子,上不豫,还驻申昜春园。”这段文字说明,康熙在十月仍在南苑打猎,但到了十一月便病倒了。此时对康熙来说,是极为艰难的时刻,他意识到生命已到尽头,必须妥善安排后事。
康熙的身体状况其实一直不佳。《清圣祖实录》记载他从四十七岁冬天开始,疾病缠身,体弱多病,心悸严重,右手失去功能,还伴有头晕和腿部肿胀。康熙时常早起时手抖头晃,神情不佳,“心跳时容颜骤变”。这些症状显示他很可能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并且症状颇为严重。
腿部肿胀通常是心脏病恶化的表现,因为心脏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肺部,血液反流至静脉,进一步导致肝脏充血肿胀,最终使血液回流至腿部静脉引起浮肿。由此推断,康熙在五十多岁时已患上严重慢性疾病。虽如此,能支撑活到69岁,已显示出其身体的坚韧。
康熙帝一生极为好色,妃嫔众多。据史料记载,他的皇后和妃子共有50人,另有答应、常在等约18人,可能与他有私密关系。康熙性生活频繁,皇子多达35人,公主也有20人。年轻和中年时期的纵欲无疑耗损了他的身体,能活到69岁实属难得。
康熙晚年心灵创伤最深的,是他儿子们争夺太子之位的“九子夺嫡”事件。1675年,22岁的康熙将年仅2岁的二皇子胤礽立为皇太子,早早培养他为继承人。按理太子应无争议,但胤礽性格骄纵蛮横,结党营私,逐渐引发康熙不满。
到了1708年,康熙55岁时,终于因“违背祖训,行为暴虐淫乱”废除了胤礽太子身份。太子被废后,皇子们为争夺继位权展开激烈角逐,尤其以四皇子雍正和八皇子为主要竞争者,这场“九子夺嫡”令朝堂风云变幻,令康熙心如刀割。
面对如此局面,康熙难以抉择,不论选谁为继承人,都可能引发血雨腥风。作为父亲,他难舍儿子,心情复杂矛盾。自55岁起,康熙便在这种痛苦抉择中度过,心灵备受折磨,境况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面对儿子李建成、李世民争位时相似。
此时,康熙常回忆祖先:曾祖努尔哈赤活了68岁,祖父皇太极52岁,父亲顺治仅24岁。自己已经超过祖辈的寿命,觉得大限将至,想追随先人而去。康熙的死因除了晚年生活艰苦和精神压力大,身体本来患有慢性疾病,后来又感染风寒,抵抗力急剧下降,最终寿终正寝于69岁。
至于野史传闻雍正帝毒杀康熙登基的说法,实无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病重时召集诸子,并正式将皇位传予雍正。此外,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祭大典,这显示康熙已选定雍正为继承人。因此,雍正帝绝无杀害父亲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