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二十四名将中,许褚排名第八,紧随黄忠之后,位于孙策和太史慈之前。他与典韦并列为曹操的两大保镖,而典韦的排名更是高居第三,超越了关羽、马超和张飞等知名武将。尽管如此,典韦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并未有显著的战绩,他几乎没有击败过任何著名的将领,斩将的记录极为有限,因此在三国排名中显得过于虚高。他的死亡也很突然,最终被一群小卒所致命,这让他的名声大打折扣。
典韦最巅峰时期的表现也只能与许褚打成平手,两人曾经从辰时对战到午时,又从午时打到黄昏,最终没有分出胜负。如果我们仅以葛陂之战作为参考,甚至可以推测:若是在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下,典韦的双铁戟恐怕连五十回合都支撑不住。由于典韦死得较早,他并没有留下被关羽击败或被张飞重伤的历史记录。这有点像某些人吹嘘自己不会游泳,但也从没被淹死过——其实根本不敢下水。
尽管典韦勇猛无比,但若将其排在三国二十四将的第三位,许褚肯定会觉得不服,而关羽则可能视他为微不足道的人物。毕竟许褚和徐晃联手,也打不过关羽,而关羽显然不把典韦放在眼里。事实上,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关羽曾在下邳城外、土山之下,单枪匹马击退许褚和徐晃。当时三人交手的时间并不长,若是许褚和徐晃能支撑再久些,夏侯惇便可能会赶来增援。
如果关羽最终被夏侯惇、许褚和徐晃联手生擒,那他便失去了提出各种条件的资格,曹操也就不必如此客气。关羽降曹并非是一场单纯的投降,而是一个双方都有台阶下的政治交易。曹操给予关羽台阶,因为当时曹营无一人能与关羽匹敌,甚至即便典韦复生,凭双倍的战力,也未必能击败关羽。
但问题随之而来:若许褚和徐晃联手,尚且无法胜过关羽,那他们为何能与马超大战二百三十回合呢?马超的勇武毫不逊色于关羽、张飞和赵云,这一点从他曾在二十回合内击败张郃即可证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虽然皆是强者,但也未必能在短短二十回合内击败张郃。在穰山之战中,张郃曾与赵云大战三十回合,最终败走;而在汉中之战中,张飞与张郃也曾战至三五十回合。由此看来,以张郃为标准,张飞和赵云都不一定能胜过马超。
因此,许褚与徐晃联手的失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尤其是在他们与马超对战时。如果三人真是在同等条件下单挑,那么究竟谁能够稳坐雕鞍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关键或许就在于“气”的层面。
自古以来,勇气往往决定了胜负,无论是在街头打架还是在战场上,勇敢的对手通常能战胜胆怯的敌人。而对于任何一场较量来说,勇气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勇气,哪怕是再强大的力量也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历史上许多战斗的胜负,并非完全取决于武力,更有赖于参与者的心理素质。
然而,光有勇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足够的体力来支撑这一切。如果一个人勇气过人,但力量不足,那他就像袁绍的部将文丑一样,最后难逃失败的命运。文丑面对关羽时,由于缺乏力量和决心,他最终败得非常惨,不仅打不赢,还被关羽一刀斩杀。可以看出,单凭勇气和力量还不足以保证胜利,高手之间的对决还需要更多的“气”——“虎气”或“豹气”之类的猛气。
许褚便是典型的“虎气”武将,他天生力大勇猛,再加上战斗时充满无畏的气概,任何敌人都难以轻视。与张飞、赵云类似,许褚也是身负“虎气”的战士,气吞万里,力拔山河。正是因为许褚具备了这股“虎气”,他与马超的单挑才会如此激烈,马超明显吃亏。马超虽然也是勇猛,但与许褚相比,力量上明显不占优势。许褚拼命的打法,使得他在与马超对决时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两人交手时,许褚甚至不顾一切地脱掉盔甲、扔掉大刀,只想与马超一决生死,连招式都抛之脑后。
当时马超见到许褚眼中燃烧的怒火,也感到一丝畏惧。两人在马上展开激烈的争斗,许褚凭借自己的力量和“虎气”,不仅把马超逼得连连闪避,还成功夺下了马超的长枪,甚至将枪杆拗断。可以想象,若是马超与关羽或张飞单挑,可能也会感到压力山大。
这场较量揭示了许褚的特殊之处,他不仅勇猛、力量强大,而且在战斗中毫不退缩,面对任何强敌都敢于以命相搏。若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与许褚的铁戟对碰,许褚能坚持多久呢?根据许褚与其他强者的交手记录,我们不难看出,关羽与马超的武力差距较小,最终谁能够在这场较量中占上风,或许真如历史所言,结局就像雕鞍上的那一场精彩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