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斥孙俪,声称她答应资助到自己大学毕业,但是现在却一分钱都不给,她这分明就是在沽名钓誉!
2002年,正在拍戏的孙俪偶然在重庆卫视《希望在山区》节目里看到了山区学生向海清的困境。
他被描述为家境贫寒,母亲患病,面临辍学风险。
孙俪心生同情,决定资助。
为避免明星身份引人注目,她委托母亲邓女士联系节目组,以匿名方式每月资助向海清500元。
相当于为他支付高中学费和生活费,并时常寄送书籍和母亲需要的药品。
这份及时的援助让向海清全家感动不已,也坚定了向海清努力学习的决心。
2004年,向海清高考失利。
孙俪母女非但没有停止资助,反而鼓励他复读,并继续承担相关费用。
邓女士还建议他考虑报考上海的大学,方便她们就近照顾。
2005年,向海清成功考入上海水产大学。
开学时,孙俪和母亲亲自到火车站迎接。
直到这时,向海清才得知一直资助自己的竟然是大明星孙俪。
孙俪母女不仅送他入学,为他缴纳了学费和住宿费,还额外每月提供500元生活费。
然而,进入大学后,问题开始浮现。
向海清竞选了学生会干部,第一个月话费就高达90多元。
他要求追加生活费时,邓女士委婉提醒要合理开销,专注于学业。
随后,他又因打乙肝疫苗等开销再次索要更多生活费。
邓女士心生疑虑,联系了学校辅导员。
得知向海清其实已经申请了每学期6000元的助学金,还担任辅导员助理有每月300元补贴。
加上孙俪给的生活费,他每月实际可支配金额超过千元,经济上并不拮据。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孙俪母女感到失望。
认为向海清未能体谅资助者初衷,对自身消费缺乏节制。
于是终止了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资助,并逐渐不再接听他的电话。
整个资助从2002年开始,在2005年底至2006年初终止。
被“断供”的向海清心态失衡。
2006年,当《希望在山区》的记者邱朝举进行回访时,向海清主动透露了资助者是孙俪,并向邱朝举递交了一封长达6000字的信件。
信中虽表达感谢,但更多是抱怨孙俪母女言而无信。
指责她们控制欲强,甚至声称邓女士在电话中恶语相向。
他强调了自身的“贫穷”与“弱势”,称在上海举步维艰。
邱朝举未经许可,将这封信件公之于网络。
“孙俪资助门”瞬间引爆网络。
不明真相的舆论一边倒地批评孙俪“作秀”、“伪善”、“刻薄”,指责她对贫困生要求苛刻。
巨大的舆论压力导致孙俪的演艺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面对媒体追问,孙俪和邓女士选择了沉默。
仅通过经纪人进行一些辩解,强调孙俪母女本意是鼓励向海清自立。
他的实际所得并不少,并否认有侮辱性言论,但也承认双方沟通中存在家长式的规劝。
在孙俪陷入舆论漩涡之时,转机出现。
向海清的大学同学主动站出来爆料:向海清在校期间经济状况并不困难,消费并不节俭。
曾花钱带女友到上海游玩数天,还想购买高档手机。
辅导员也证实他经济上属于正常学生水平。
这些信息被公开后,公众迅速转变态度。
作家韩寒更以一句辛辣评论“普通人在市内养大型犬都不允许,凭什么孙俪就能在上海养狼?”
嘲讽了不知感恩的向海清。
真相大白,舆论反转。
孙俪声誉得以恢复。
而向海清则因恩将仇报的行为在校园和社会上备受指责,一度休学避风头。
毕业后,他返回老家工作,失去了曾唾手可得的留在上海发展的潜在机会。
孙俪虽受伤害,但未停止行善,继续从事公益活动。
记者邱朝举未经授权公布私人信件的行为也受到非议。
整个事件突显了善意与感恩的失衡,以及公众人物慈善行为面临的复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