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定有一战?4大因素决定中美无法谈拢,崔天凯一语道破现实 7月,曾长期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崔天凯在一场闭门会议中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中美在好些关键地方根本谈不拢,因为美国根本不想和中国来场真心实意的对话。 崔天凯并不是空口说白话,从过去半年中美间你来我往的动作看,所谓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带剧本的演出,彼此心知肚明,观众却一直在等奇迹出现。 今年1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3月再追加10%,4月干脆对涉及芬太尼原料的商品打出了145%的天价关税。 中国没惯着,4月4日宣布对美商品反制,税率达34%,农产品、汽车统统在列。到了5月,双方在日内瓦草草达成一个90天的“关税休战”,但从实际进展看,这更像是给美方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 7月27日至30日,美国财长贝森特说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搞第三轮谈判,但中方迟迟未作回应。 这不是拖延,而是对美方节奏主导权的反制。美国想按自己的剧本推进,中方却不打算接招。 如果说贸易是表象,那能源就是美方真正的底牌。就在谈判前夕,贝森特提出一个新要求:中国必须减少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转而买美国的。不答应,就上100%“二级关税”。 这个要求背后,美国算盘打得很响。一边想掐住中俄能源合作的咽喉,一边希望用能源订单换中方在关税上让步,顺便再把中东问题拉上谈判桌。 可中国早就表明态度:进口什么、从哪进口,是自己的事,不接受外部指手画脚。俄罗斯总统普京确认将出席9月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也等于给中俄合作打了一剂强心针。 与此同时,美国在科技战上也没闲着。7月24日,白宫发布《美国AI行动计划》,声称要在全球AI领域确立“无可置疑的技术主导权”,明确把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 文件内容不仅强调强化对芯片设备的封锁,甚至要在AI标准制定上全面排斥中国。 美国的技术围堵其实早已不是新闻。过去一年,中国实现7纳米芯片量产,自给率提高到35%。 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多个国家,逐步削弱美元在全球结算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美国想通过“小院高墙”锁死中国的科技发展,结果却逼出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压根就不是为了谈判,而是为了压制。 美方一边喊着“我们愿意对话”,一边把话题从贸易扩展到能源、科技乃至意识形态。这种“满盘皆要”的态度,本质上不是谈判,而是单方面压价。 崔天凯早就看穿了这一点。他指出,中美的矛盾不是暂时的分歧,而是结构性的冲突。 中方想的是公平贸易、技术合作、发展权利,而美方想的是维持霸权、重构供应链、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在这样的基础上,所谓“谈拢”,只是一厢情愿。 而美方自己也陷入了自我矛盾。一方面,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山大,6月通胀率创下年内新高,家庭年支出因关税增加了1200美元;另一方面,美财政赤字飙升,美元全球储备占比降至58%,创下20年来最低纪录。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既想维持全球主导地位,又不愿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当下,美国已不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世界警察”,而中国也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的“制造工厂”。 中美关系从“战略合作”到“结构对立”的转变,不是某个领导人一句话能扭转的,而是根深蒂固的路线冲突。 接下来的谈判,也许还能在部分领域达成妥协,比如延长关税休战期,或在某些商品上降税。但全面协议?几率不到三成。这不只是技术细节谈不拢,而是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这场中美之间的较量,不是简单的贸易口角,而是一场全球秩序的博弈。有媒体形容为“500年一遇的遭遇战”,其实并不夸张。 谁都知道,真正的合作要靠诚意,而不是威胁。如果美国不调整思路,只想靠压制让中国低头,那中美注定走不进一张桌子。
中国必定有一战?4大因素决定中美无法谈拢,崔天凯一语道破现实 7月,曾长期担
菲菲谈国际
2025-07-26 18:39:03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