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唐怡莹趁着丈夫溥杰不在家,和张学良在床上激烈正酣。多年后,张学良向溥
青霭入云岫
2025-07-26 21:18:49
1926年,唐怡莹趁着丈夫溥杰不在家,和张学良在床上激烈正酣。多年后,张学良向溥杰坦白了自己和他妻子的恋情。溥杰却说:“我不在乎,她不找你,也会去找别人。”
聊起民国,总绕不开几张面孔,张学良绝对算一个。但今天咱们不聊“西安事变”那么宏大的话题,就说说他风流韵事里,最特别、也最让他“意难平”的一位——唐怡莹。
这事儿最耐人寻味的一幕,是多年后张学良亲自向溥杰坦白,说自己跟他老婆有过一段。您猜溥杰怎么说?这位末代皇弟,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我不在乎,她不找你,也会去找别人。”
这句话,信息量太大了。这里面没有愤怒,没有羞耻,甚至没有一点点丈夫被戴了绿帽子的情绪。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和对妻子唐怡莹这个人,深入骨髓的了解。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能让丈夫说出这种话?又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能让阅女无数的张少帅,到老都念叨着“她聪明极了,也混蛋透了”?
一切,还得从那座困住她的王府说起。
唐怡莹,出身满洲镶红旗他他拉氏,这姓氏在清朝可是响当当的。她的两位姑姑,一位是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一位是瑾妃。有这层关系,她从小就在紫禁城里长大,跟溥仪、溥杰兄弟俩算是青梅竹马。按理说,这起点,妥妥的人生赢家。她聪明、漂亮,又在宫里见过大世面,一度还是溥仪皇后的热门人选。
可命运偏偏跟她开了个玩笑。她的亲姑姑瑾妃,说她“性子跳脱,过于张扬”,不适合当皇后,反手就把她指婚给了性格温吞、酷爱书法的溥杰。
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错。 1924年,婚礼办得风光无限,但两个完全不搭的人被硬凑到一起,日子过得比白开水还淡。溥杰是个典型的旧式王孙,循规蹈矩,最大的爱好就是临摹古人字画。而唐怡莹呢?她骨子里向往的是宫墙外的花花世界,喜欢交际、跳舞,喜欢一切新鲜刺激的东西。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这日子怎么可能过到一块儿去?
他们的家,那座富丽堂皇的醇亲王府,对溥杰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所,对唐怡莹而言,却是一座华丽的牢笼。她不甘心,也从未认命。
转折点发生在1926年。在北京饭店的一场宴会上,唐怡莹见到了张学良。那时的少帅,正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阶段,一身戎装,英气逼人,身上那股子关外男儿的豪迈劲儿,是她在那些死气沉沉的王公贵族身上从未见过的。
就那一眼,唐怡莹的心就活了。
她是个行动派,喜欢了就去追。她开始疯狂地收集关于张学良的一切,报纸上的新闻剪下来,到处找他的照片,然后精心做成一本剪报,附上自己写的情诗,托人送到了张学良手上。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石破天惊的大胆举动。
哪个男人能抵挡住这样一位身份高贵、又热情似火的美人?更何况是风流成性的张学良。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爱得轰轰烈烈。张学良甚至动了真格的,跟她说,只要你离婚,我就娶你。
但唐怡莹是个极度清醒的人。她爱张学良的潇洒,但她更爱“王妃”这个身份带给她的特权和体面。所以她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却绝口不提离婚的事。
这段感情的破裂,也很有戏剧性。张学良喜欢炫耀,常常把自己这位“女朋友”的画拿给朋友们看。结果有一次被懂行的朋友看出来,说这画虽然不错,但明显有他人代笔润色的痕迹。张学良觉得丢了面子,跑去跟唐怡莹对质。唐怡莹倒也坦然,轻飘飘地回了一句:“你们男人就不虚伪吗?”
一句话,把张学良气得摔门而去。他要的是一份纯粹的、能满足他大男子主义的崇拜,而唐怡莹给他的,却是一份掺杂着算计和清醒的“合作”。他要的是征服,而她要的是自由。
跟张学良分开后,唐怡莹也没闲着。她很快又搭上了另一位“民国四公子”——卢筱嘉。为了他,唐怡莹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趁着溥杰去日本留学,她伙同卢筱嘉,把醇亲王府里的大量珍宝古玩,偷偷运出去变卖,然后两人私奔到了天津。
那些可都是清宫旧藏,随便一件放到今天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就这么被她为了短暂的快活,廉价处理掉了。这件事,也让她背上了“民国第一渣女”的骂名。
可卢筱嘉也不是什么良人。两人挥霍无度,很快坐吃山空。卢筱嘉得罪了人,独自跑路,把唐怡莹一个人丢在了香港。
这时候的唐怡莹,才算是真正从云端跌落到了泥里。被情人抛弃,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很多人觉得,她这辈子完了。
但所有人都低估了她。
在香港,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租了个小阁楼,从此隐姓埋名,以“唐生”(新生的生)为名,靠卖画为生。她不再交际,不再张扬,每日就是画画。画的都是孤雁、断羽、冷枝,画里透着一股子冷峻和孤傲。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男人间周旋、甚至不惜找人代笔的王妃,最后竟然真的成了一位画家。1947年,她在香港办画展,轰动一时。两年后,还被香港大学聘为教授,教的是清宫画法史。
课堂上的她,洗尽铅华,变得少言寡语,几乎不再提过去那些是是非非。晚年的她,一个人住在半山,每日散步、画画,过得平淡而自在。1993年,89岁的唐怡莹在香港去世,无儿无女,走得悄无声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