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求中国对俄乌冲突负责:中方“资助”杀戮,必须受到惩罚。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全球目光聚焦乌克兰东部,战火硝烟中大国博弈暗流涌动。美国驻北约大使马修·惠特克于2025年7月22日抛出重磅指控,称中国通过贸易“资助”俄罗斯战争,需为战场杀戮负责并接受惩罚。此言一出,国际舆论哗然,隐藏其后的动机引人深思。是美国为单边制裁寻找借口,还是试图转移自身在冲突中的角色?真相如何,值得探究。 2022年2月,俄乌冲突在乌克兰东部爆发,迅速成为全球焦点。乌克兰的村庄和城市被战火笼罩,基辅街头的防空警报刺耳,居民拖着行李躲进地铁站。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冻结其海外资产,限制能源出口,试图通过经济压力遏制冲突。乌克兰则接收了大量西方军事援助,装甲车在边境集结,士兵检查武器装备。中国多次在国际场合表达立场,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单边制裁。外交部大楼内,发言人面对记者镜头重申和平主张。然而,西方媒体和政客不断将中国推向舆论中心,试图将其与冲突挂钩,掩盖自身在危机中的角色。美国主导的北约五次东扩,逐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2021年12月,北约秘书长表示将继续支持乌克兰,拒绝俄罗斯的安全提议。美国向乌克兰运送了反坦克导弹和防空系统,卡车满载装备穿越波兰边境。冲突爆发后,联合国大会多次召开紧急会议,谴责俄罗斯行动,中国保持弃权,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乌克兰难民潮涌向欧洲,波兰边境检查站人满为患,志愿者分发毛毯和热水。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物资,包括帐篷和医疗用品,抵达乌克兰边境,堆放在临时仓库中。
2025年7月22日,美国驻北约大使马修·惠特克在布鲁塞尔发表讲话,指责中国通过与俄罗斯的贸易“资助”乌克兰战场上的杀戮,要求中国承担责任并接受惩罚。他提到,美国计划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100%关税,矛头直指中国。惠特克宣称,中国通过支持俄罗斯发动“代理人战争”,牵制美国及其盟友,使其无法专注于其他战略任务。这一指控迅速引发国际关注,美国的意图引发广泛猜测。中国的回应迅速而明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新闻发布会上驳斥美方指控,指出中国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中俄贸易符合国际规则。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上千亿美元的军事支持,包括坦克、战斗机和远程导弹,而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和谈。2022年3月,中国提出“四个应该”主张,呼吁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安全关切、支持和平努力。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官员表示,中国的和平倡议展现了负责任态度。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12点声明,强调摒弃单边制裁。乌克兰东部战火依旧,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搜寻幸存者,中国捐赠的儿童奶粉和睡袋被分发到红十字会仓库。 惠特克的指责并非首次。2022年3月,美国媒体援引“匿名官员”称,中国知晓俄罗斯计划并要求推迟行动,中国外交部斥责这是“虚假信息”。俄罗斯也否认向中国寻求军事援助。2023年2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警告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德国、法国等国外长传递类似信息。中国代表王毅重申,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中立,呼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惠特克的言论试图将中国推向道德低谷,但缺乏事实依据。2022年3月30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柯比表示,没有证据显示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多次澄清,俄罗斯未向中国寻求军事支持。惠特克的指责更像是为美国对华制裁寻找借口。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实现3.6%的增长,依靠能源出口调整,而非所谓“中国补贴”。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不断加码,2022年4月,国会通过《2022年乌克兰民主防卫租借法案》,武器装备跨越大西洋运往欧洲。2023年,美国追加400亿美元援助,装甲车和导弹发射器在乌克兰前线部署。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因制裁飙升,2022年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20美元,欧洲市民抱怨燃料成本高企。
惠特克的言论在国际社会引发分歧。2025年7月底,联合国安理会在纽约总部召开会议,讨论乌克兰局势。中国代表重申和平立场,呼吁聚焦对话而非制裁,得到多个发展中国家支持。欧洲内部出现不同声音,法国外交部官员表示,惠特克的言论无助于解决问题。中国的外交努力未停,2025年10月,中国组织线上和平对话,乌克兰和俄罗斯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展开争论。中国提出设立人道主义通道的折中方案,保障平民安全撤离。尽管和平协议未达成,这次对话为未来谈判提供了可能。惠特克的指责未能改变局势走向,北约内部对他的强硬态度存有分歧,部分成员国认为挑衅性言论加剧对立。中国的斡旋努力为和平保留希望,乌克兰的战火虽未熄灭,但对话的种子已在萌芽。 这场风波引发了怎样的思考?美国为何执意将中国推向俄乌冲突的风口浪尖?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讨论大国博弈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