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她扛到炕上。片刻后,女兵解开衣襟,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在此之前,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国民党军队的激战已进入尾声,许多战士在战斗中失散,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华北地区的村庄虽暂未被战火直接波及,但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主王学文所在的小村庄也不能幸免。他虽为地主,却因平日里对佃户宽厚,在村里有着一定的声望,日子过得相对安稳。 这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学文像往常一样早起,准备去查看自家的田地。当他走到院门口时,忽然发现门槛边倒着一个人。走近一看,是个约莫二十岁的年轻女子,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显然是名女兵,此刻的她面色苍白,已经昏倒在地。 王学文心中一惊,当下时局混乱,兵荒马乱的,一个女兵独自出现在这里,想必是遭遇了什么变故。他警惕地四下张望,见四周空无一人,来不及多想,他弯下腰,一把将女兵扛了起来,快步走进院里,将她轻轻放在了炕头上。 随后,王学文让家人打来温水,小心翼翼地给女兵擦拭额头,过了好一会,炕上的女兵才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和虚弱。 她正是中央红军的干部吴仲廉,不久前在西路军的激战中与部队失散。当她看清周围的环境和王学文一家人关切的目光后,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就在王学文准备询问她的来历和遭遇时,吴仲廉忽然挣扎着坐起身,颤抖着解开了自己的衣襟。让王学文和家人都没想到的是,她怀里竟然抱着一个婴儿。那婴儿被包裹在一块破旧的襁褓里,此刻正安静地睡着。 这个孩子是她在行军途中,于一个叫张家庄的地方生下的,孩子的父亲正是西路军红九军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可惜在不久前的战斗中已经壮烈牺牲。 吴仲廉低头看着怀里的孩子,眼圈瞬间红了,她抬头看向王学文,眼神中充满了恳求声音:“大哥,求您发发慈悲,救救这孩子吧。我是八路军的战士,部队转移时被打散了,孩子的父亲已经牺牲了…… 我接下来的路太危险,实在不能带着他了。” 说到这里,她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巨大的决心,继续说道:“大哥,以后这孩子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让他继承我们保家卫国的念想,也能在您这里平平安安长大。” “继曾” 二字,既是为了纪念牺牲的丈夫曾日三,也是希望孩子能继承父辈的革命精神。说完,她将婴儿轻轻放在炕上,对着王学文深深鞠了一躬,随后便挣扎着要下床。 她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启程,去寻找失散的部队,继续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王学文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他虽身处乡野,却也听闻过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知道在这个乱世里,一个女兵做出这样的决定有多艰难。 他看着炕上熟睡的婴儿,又看了看吴仲廉决绝的眼神,点了点头:“你放心,我会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让他好好长大。”吴仲廉听到这话,眼中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随后便头也不回地走出了院门。 从此,王继曾便成了王学文家的一员。王学文夫妇将他视若己出,悉心照料。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继曾渐渐长大,王学文也时常给她讲起当年那个女兵的故事,告诉她要记住自己的身世,记住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先辈。 多年后,王继曾长大成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名字所承载的意义,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 “继曾” 的誓言,守护着这片曾经被战火浸染的土地。 而吴仲廉的下落却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消息传来,但她留下的这份托付永远被王学文夫妇记得,也见证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微风]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
阿秋手作
2025-07-26 23:56: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