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买农村土鸡了?一位农村老人跟我说,现在人们宁可买速生鸡,也不愿意买农村

语蓉聊武器 2025-07-27 00:11:46

为什么没人买农村土鸡了?一位农村老人跟我说,现在人们宁可买速生鸡,也不愿意买农村土鸡,以往在集市上被疯抢的农村土鸡,如今咋遭冷遇了? 村口王大爷家的鸡圈最近总是满满当当的,他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看着那些踱来踱去的土鸡,眉头皱得像团揉皱的纸。 十年前可不是这样,那会儿他养的二十几只土鸡,刚到年底就被城里来的车拉空了,买主还得提前打欠条预订,生怕来晚了没份。 现在呢,鸡是越养越多,问价的人却越来越少,有的鸡养得快两年了,还在鸡圈里晃悠。 这事儿得从养殖方式的变化说起。以前农村养鸡,讲究 “顺其自然”,开春母鸡孵出小鸡,就让它们跟着在田埂上跑,啄虫子、吃野籽,天凉了才回鸡窝。 那时候的鸡长得慢,一年下来也就三斤多,可肉紧实得很,炖在锅里满屋飘香,连汤上面都浮着一层金黄的油花。 大概是七八年前,镇上有人开了个养鸡场,说是用 “科学方法” 养鸡,鸡苗从外地运来,吃的是配好的饲料,不到三个月就能长到五六斤。 这种鸡价格比土鸡便宜一半,菜市场里随处可见,不少农户见有利可图,也跟着改用饲料养鸡,只是还打着 “土鸡” 的名号。 买过的人都知道,这种鸡炖出来的汤是清的,肉嚼着发柴,几次上当后,大家再看到 “土鸡” 的牌子,都得绕着走。 消费的花样也变得快。前几年小区门口的土菜馆,靠一道 “滋补土鸡汤” 火了好一阵子,每天饭点都得排队。 这两年再去看,菜馆改成了炸鸡店,年轻人扎堆往里挤,手机上点单,几分钟就能拿到热乎乎的炸鸡,谁还愿意花一两个小时等一锅鸡汤。 有次在炸鸡店碰到个年轻妈妈,她手里拎着给孩子买的炸鸡,说家里冰箱里冻着速食鸡胸肉,“早上煎两片当早餐,方便得很,哪有时间去炖土鸡”。 卖鸡的渠道也出了问题。以前城里人买土鸡,都是托乡下的亲戚代买,逢年过节自己开车来拉,顺带还买些土鸡蛋。 现在交通是方便了,可城里来的车越来越少。去年冬天,邻村李婶家的土鸡攒了三十多只,她让在县城上班的儿子帮忙找买家,儿子在朋友圈发了消息,问的人不少,真正愿意来买的没几个。 有人说 “来回油费比鸡还贵”,有人嫌 “杀好处理太麻烦”,最后那些鸡只好低价卖给了镇上的饭馆。 这让人想起贵州的猕猴桃,前几年也是好果子烂在地里,因为山路难走运不出去,后来当地修了产业路,还请人教农户直播卖货,现在果子没熟就被预订光了。 土鸡其实也有这样的机会。去年秋天去山里采风,发现有个村子搞起了 “云端养鸡场”,在鸡舍装了摄像头,买家可以实时看到鸡在山林里活动的样子。 他们还和县城的生鲜超市合作,每天早上现杀的土鸡,用冷链车送到超市,包装上印着二维码,扫码能看到鸡的生长过程,价格虽高,买的人却不少。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下养鸡的都是老人,他们不懂这些新花样。村西头的张奶奶,养了一辈子鸡,现在还守着 “熟人介绍” 的老办法卖鸡。 上次去她家买鸡,她掀开鸡笼门,指着里面羽毛发亮的土鸡说:“这些都是吃玉米长大的,比饲料鸡香多了。” 可当问起能不能网上卖时,她摇摇头说:“那玩意儿弄不懂,还是当面看着买实在。” 现在的农贸市场也变了样。以前卖土鸡的摊位前,总围着一群人挑挑拣拣,卖家还会讲这鸡养了多久、吃了什么。 现在的摊位上,土鸡和普通肉鸡堆在一起,卖家只顾着吆喝 “便宜卖了”,没人说得清鸡的来历。 有次碰到个买菜的阿姨,她说:“分不清真假,还不如买便宜的,上当也亏得少。” 不过也有例外,城郊有家 “农家菜馆”,老板专门从乡下收土鸡,还在店门口搭了个小棚子,把收来的土鸡放在里面,客人可以自己挑选,现杀现做。 老板说,来吃饭的客人就认这个,虽然价格比别的菜馆贵三成,周末还是座无虚席,“大家图的就是个实在,知道自己吃的是真土鸡”。 这事儿让人想到有机猪肉的发展,刚开始也是真假难辨,后来有了严格的认证,包装上标明养殖地址、喂养方式,超市里设了专柜,慢慢就打开了市场。 土鸡要是能这样规范起来,说不定能有转机。去年听说邻县搞了个 “生态土鸡” 认证,要求鸡必须散养六个月以上,只喂谷物和天然饲料,还得有防疫记录。 拿到认证的土鸡,在县城的超市里能卖出好价钱,养殖户也愿意按标准来养,去年全县的认证土鸡就比前年多了五成。 说到底,农村的鸡不是没人要了,而是大家怕花了冤枉钱买不到真东西,也嫌买起来、做起来麻烦。 要是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买到真土鸡,又能方便地吃到嘴里,说不定过不了多久,村口王大爷家的鸡圈,又会像十年前那样,到年底就空空荡荡的了。 毕竟,那种真正从田野里长大的土鸡,炖出来的香味,是多少速食都替代不了的,只要能吃到正宗的,大家还是愿意多花点钱的。 你们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56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