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故意降低限速标准来增加罚款收入这种情况呢?从全球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五斤铅笔重 2025-07-27 09:12:32

是否存在故意降低限速标准来增加罚款收入这种情况呢?从全球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担忧可不是毫无根据的,就像担心天上下青蛙雨一样,虽然听起来很荒诞,但确实有迹可循。下面结合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制度诱因以及官方回应来系统地分析一下: --- 🚨 一、**实证案例:故意限速成了“罚款陷阱”的典型手段,就像猎人设下的圈套等着猎物上钩** 1. **美国“陷阱公路”事件(佛罗里达州沃尔多市)** - 一段还不到2公里的高速路被设计成**6次变速**(65→55→45→55→45→55→35英里/小时),警察还被强制要求每班开出12张罚单呢。 - **罚单收入占该市财政总收入的50%**(2013年罚单收入达到了50万美元)。 - 美国汽车协会公开谴责这是“以创收取代安全”,还设立了警示牌来提醒司机,就像在陷阱旁边立个牌子说“此处有坑,小心”。 2. **中国台湾地区台北市民大道限速争议** - 市民大道八段因为铺装地砖产生噪音,限速就降到了30公里/小时,可实际上车辆稍微踩下油门就超速了。 - **一年开出了近6000张罚单,收入超过700万元新台币**,被民众批评为“政府抢钱”,这就好比是政府伸手到民众口袋里掏钱。 3. **国内高速连接线“断崖式降速”问题(江苏等省)** - 高速出口连接线限速常常从120公里/小时突然降到60公里/小时,惯性超速让司机们只能“排队交罚款”,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 - 政协委员质疑这种设计存在“借规创收”的嫌疑。 | **罚款按比例返还** | 地方财政把罚没收入返还给交管部门,形成了“多罚多得”的利益链,这就像一个利益的传送带。 | 交警为了增收主动设陷阱,比如隐蔽测速、频繁改变限速。 | | **罚款任务与考核挂钩** | 部分地区变相地下达罚款指标,把执法量和工资、经费绑在一起,就像把人绑在赚钱的战车上。 | 河南交警总队曾经明令禁止“将工资待遇与执法量挂钩”,这反而证明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 | **缺乏透明监督** | 罚款的流向不公开,例如江苏政协提案指出“罚款收据没有收款部门,收支账目也没有公示”。 | 民众很难监督资金的用途,这就助长了暗箱操作,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捣鬼。 | --- 🛣️ 三、**隐蔽操作手法:怎样把限速变成“提款机”?** 1. **限速标志设置不合理** - **骤变限速**:就像突然给人来个下马威一样,国道限速90公里突然降到60公里,司机根本来不及反应。 - **标志隐蔽**:电子眼藏在绿化带或者树枝里面,测速警告牌要么没有,要么不明显,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眼睛偷偷盯着你。 2. **技术性规避执法规范** - 东莞交警曾经被曝光在高速出口设置隐蔽测速点,限速40公里/小时(低于国家建议的60公里下限),两周罚没2000元/车,后来因为舆论压力退款了,就像做了坏事被人发现后不得不改正。 - 青海共玉高速以“冻土安全”为由限速80公里,但是被曝光没有全封闭、路况还很差,一年罚款超千万,官方却坚称“科学合理”,这就像硬着头皮说假话。

0 阅读:0
五斤铅笔重

五斤铅笔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