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中俄边境,庙街。苏联红军三千人围攻由日本人占领的庙街,但是日本人工事做的十分坚固,三千多红军打了半天打不下来。正好中国海军三艘浅水炮舰在旁边接侨民,被红军看到了,于是寻求帮助。有部分日本残兵发现江面上的中国“盟友军舰”,心想获救了,朝着中国军舰方向跑想寻求帮助,结果被舰上的“中国盟友”用舰炮打的东一块西一块。
庙街这地方,其实是俄罗斯远东的尼古拉耶夫斯克,离咱们中国黑龙江不远,1920年那会儿,中国人管它叫庙街。那年头正是俄罗斯内战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苏联红军跟白军掐架,日本瞅准机会插了一脚,派兵占了远东好几个地方,包括这个尼古拉耶夫斯克。到了1920年初,红军开始反扑,想把这些地盘抢回来。1月,红军游击队头子特里亚皮岑带着三千多人,气势汹汹地围住了庙街,要跟日本守军干一仗。 日本人占了庙街后,可没闲着。他们修的工事那叫一个结实,深壕挖得老深,沙袋堆得跟小山似的,还有木头碉堡,机枪点密密麻麻。守军大概几百号人,仗着这些工事和火力,硬是把红军的进攻顶住了。红军人数多是多,可装备不行,没啥重武器,冲了几次都被打得鼻青脸肿。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几天,红军死伤不少,愣是没进展,战事就这么卡住了。
就在这时候,中国北洋政府的海军三艘浅水炮舰——“江亨”号、“利捷”号和“利绥”号——停在旁边的黑龙江上。这三艘船是江防舰队的,带着76毫米主炮和37毫米机关炮,火力不算弱。它们本来是来接侨民的,跟这场仗没啥关系。可红军一看江面上有军舰,立马动了心思。特里亚皮岑找到中国舰队,估计是软磨硬泡求帮忙。按说,中国跟日本那会儿是盟友,应该帮日本或者干脆不掺和,但事情偏偏没按常理走。 “江亨”号舰长陈世英这时候站出来了。他做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帮红军一把。他让人把舰上一门76毫米炮和一门37毫米机关炮卸下来,借给了红军,还派了几个水兵去教他们怎么用。这事儿听着挺离谱,毕竟中国跟日本是同盟,帮红军不就是在背后捅盟友一刀吗?但陈世英就这么干了。至于他为啥这么选,外人只能猜,也许是看不惯日本人占着远东的地盘,也许是觉得红军这边更有理,谁知道呢。
有了中国舰炮,红军的火力一下子牛起来了。76毫米炮直接轰日本的碉堡,炸得木头沙袋满天飞;37毫米机关炮扫射,把日军的机枪点压得抬不起头。红军趁着这股劲儿发动总攻,终于撕开了防线,把庙街拿下了。日本守军被打得七零八落,死伤一大片。有些侥幸没死的残兵一看打不过了,就往江边跑,想找中国军舰救命。毕竟在他们眼里,中国是“盟友”,应该不会见死不救吧? 中国军舰开炮 结果呢,这些日本残兵刚靠近军舰,就傻眼了。中国水兵二话不说,直接开炮招呼。舰炮轰过去,冰面上炸开花,日本兵被打得东一块西一块,血肉模糊。打完还不算完,水兵们还凿开江面冰层,把尸体扔进去毁尸灭迹。这操作够狠,也够绝。日本人估计到死都没明白,为啥“盟友”会下这黑手。
庙街打完,日本政府炸了锅,跑去跟北洋政府抗议,说中国这不是盟友该干的事儿。北洋政府一看这事闹大了,赶紧找借口,说炮是之前借给白军的,后来被红军抢了,水兵也是被红军逼着帮忙的。这说法听着挺扯,但好歹糊弄过去了,外交上没撕破脸。可日本那边肯定不买账,双方关系估计更僵了。 陈世英因为这事儿被北洋政府革了职,毕竟擅自行动不是小事。不过海军里有人保他,处罚没真落实。1921年,他调去“海圻”号巡洋舰当副舰长,继续干活。1923年退役后,他改名叫陈季良,跑去搞教育。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他又回海军干了不少事,一直到1945年在四川病逝。这人的一生也挺传奇,庙街这事算他履历上抹不去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