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被重新整编为八路军,其下属的三个步兵师中,各自配备了一个骑兵营。按照当时的编制标准,八路军师直属营包括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骑兵营以及辎重营等多个单位。不过,在这些直属营里,唯有骑兵营真正具备骑兵的性质,其他所谓的营实际上基本都是步兵性质的部队。
具体到骑兵营来说,原先我军拥有三个骑兵团,分别被改编为八路军的三个师骑兵营:骑兵第1团改编为第120师骑兵营,骑兵第2团成为第115师骑兵营,而骑兵第3团则转为第129师骑兵营。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第129师的骑兵营发展历程。
该骑兵营的前身是由原红15军团骑兵团第2连与红15军团手枪团合编组成的新骑兵团,后来被定为骑兵第3团,人员约有五百余人。虽然在番号改为第129师骑兵营之后,部队的实力和人数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其机动性优势却被充分发挥。第129师骑兵营主要在冀西地区执行侦察和突击任务,多次对日军发起有效打击,为当地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从骑兵营中抽调了一部分干部,结合缴获的武器装备,组建了若干支游击队和独立营,这些部队后来合编成为八路军第129师独立团。该独立团随后被编入新成立的第385旅,最终被正式命名为第13团。而骑兵营本身,在1938年初被再次更名为骑兵团,尽管名称发生了变化,但整体实力依然保持稳定,下辖三个骑兵连和一个新兵营,虽然名为营,但其实新兵营的规模也不过相当于一个连。
到了1939年,第129师整军时,骑兵团完成了正式整编,划分为四个骑兵连,外加团直属队。由于骑兵的机动性特征,这支部队主要活跃在平原地区的冀南军区,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战术优势及兵员的顽强战斗力,承担了对敌作战和其他多种任务。作为当时我军为数不多的技术兵种,骑兵团不仅士兵体魄强健,装备也较为精良,弹药储备相对充足,保障了战斗力的持续输出。
不过,随着抗战形势日益严峻,日本军队在平原地区修筑的碉楼和封锁线越来越密集,扫荡行动也愈加频繁。骑兵团尽管兵力只有几百人,但配备的几百匹战马使其成为敌军重要目标。而且骑兵活动往往集中而难以分散隐蔽,令敌人极力想要剿灭这支八路军的机动部队。
在残酷的战斗消耗中,骑兵团的兵力逐渐减少。根据1941年11月八路军第129师的统计,骑兵团的总人数缩减至仅325人。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人数有限,骑兵团的武器装备配置却在各部队中名列前茅。据统计,骑兵团拥有328匹战马,确保了每位兵员都有坐骑,使全团能够实现高速机动。
在武器配备方面,骑兵团共有枪械305支,人枪配比接近94%。其中包含了十多挺轻机枪,使得团内几乎所有战斗人员均配备武器,机关和勤务人员除外。这个配枪率远超其他步兵单位,后者达到六成已属良好水平。仅凭枪械数量,骑兵团就显示出极强的战斗潜力。
然而,光有枪械还不足以保证战斗力,弹药同样关键。骑兵团当时的弹药储备达到了35907发,平均每支枪有118发子弹。这其中,轻机枪的弹药量更为充足,每挺机枪至少配备几百发子弹。即便扣除机枪弹药,其他步枪的平均弹药数也有数十甚至上百发。相比之下,八路军其他部队步枪弹药多在30发左右,甚至一些部队因弹药短缺,每支枪平均只有十几发,实战中不得不控制射击频率,形成了所谓的“三枪八路”现象——打几枪便要冲锋。
骑兵团的弹药供应是步兵单位的数倍,其火力虽难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相比,但在我军内部却属佼佼者。以第129师特务团改编的第34团为例,该团兵力是骑兵团的三倍,枪械数量多出30%,但其弹药储备却不到骑兵团的六成。由此可见,骑兵团在枪械、马匹和弹药配备上的优势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