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当家人”释永信,为何屡陷舆论漩涡? 2025年7月27日,一则来自少林寺官方网站的公告震动全国佛教界:“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这则消息犹如重锤,砸碎了释永信苦心经营多年的光环,也让少林寺再次成为公众聚焦的中心。 这并非释永信第一次被质疑。在过去十余年里,围绕他的问题层出不穷,从私生活风波到资金运作不透明,从宗教角色的商业化争议到对佛门戒律的质疑,早已让他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宗教人物。这一次官方亲自发布调查消息,意味着此前种种传言正在向事实靠近。 少林寺:从清修圣地到商业帝国 要讨论释永信的问题,首先无法绕过他在少林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自1999年成为少林寺方丈以来,释永信开启了佛教与市场融合的“新时代”。他推动成立公司、注册商标、主导海外弘法、承包影视、举办武术比赛,逐步将少林寺从一个宗教场所变成了一个符号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项目。 在他的领导下,少林寺不仅在国内广泛涉足地产、旅游、文创、影视等产业,还将武僧团输出至全球各地演出、讲学,有媒体统计,其控制的资产数以十亿计。这种“宗教+资本”的模式曾被部分人视为创新,也被不少佛教人士批评为背离了佛法本义。 释永信本人对此并不避讳。在多次接受采访时,他曾表示:“宗教不是脱离现实的存在,佛教也应顺应时代。”在他看来,商业是弘法的工具,现代传播是扩展佛教影响的方式。然而,一旦宗教沦为逐利的工具,谁来监督?资金是否规范?财产归属如何界定?这些现实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私德”问题:戒律之下的双重身份 佛教清规戒律森严,尤其对出家僧人提出六根清净、断绝情欲的要求。但长期以来,释永信的私生活频频引发外界质疑。2015年,一封实名举报信在网络上疯传,指控他与多名女性有染,并育有一子;虽官方曾回应为“恶意诽谤”,但并未给出完整的调查结果。 这次少林寺公告中罕见地提到“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实际上印证了多年前的部分举报内容。对于一名出家僧人而言,这是对佛教基本戒律的严重违背。尤其释永信身为少林寺住持,理应以身作则,此等行径不仅有违僧人身份,更玷污了佛教在大众心中的清净形象。 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释永信到底是方丈,还是企业家?他既主持宗教仪式,又主导商业运作;既手握庙产管理权,又控制相关公司股权;既讲佛法,又频频出入政商场合。这种身份模糊,权力过于集中,是导致问题频出的制度土壤。 宗教的世俗化:风险与警示 释永信事件折射出当下宗教领域的一个深层问题:宗教世俗化与权力资本化的边界在哪里? 过去几十年,中国宗教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复兴过程。庙宇重修,僧众增加,香火鼎盛。但与此同时,部分寺庙逐渐沦为牟利工具,门票、香火、捐赠、旅游联动的产业链愈加庞大。一些僧人不再专心修行,而是热衷于经济活动、社交圈层,佛法日渐稀薄,权力逐渐扩张,监督机制却未及时跟上。 释永信的兴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不仅掌控寺庙财产,还担任多个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企业家”。而宗教管理机构往往因缺乏专业人员与有效监管工具,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潜在问题。直到问题被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才有可能介入调查。这次少林寺主动发布消息,虽然令人震惊,却也反映出舆论与体制对宗教领域治理的压力已到临界点。 清理门户,从释永信开始? “宗教不容玷污,佛门更需清净。”释永信事件是一记警钟,也是一个节点。对佛教界而言,是时候反思宗教界的管理体制、戒律落实以及僧人的行为边界了。 释永信究竟有没有犯罪,应由法律裁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少林寺必须走出“人治”阴影,重塑清净形象;佛教界也必须正视世俗化所带来的深层风险,厘清宗教与资本、信仰与管理之间的界限。 也许,佛门的改革,就要从释永信的倒下开始。
释延鲁2015年河南省调查组作出的结论中,关于僧人举报释永信被迁单这一茬儿(世俗
【8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