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趁着妻子出差,偷偷把一管液体灌入刚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天真的笑容,他流着泪吻了吻儿子:儿呀,为了亿万孩子的健康,爸爸只能这么做了!爸爸对不起你。 参考来源:女儿记忆里的“糖丸爷爷”顾方舟: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959年,一位年轻的父亲做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 他趁妻子出差之际,将一管神秘的液体喂给了自己刚满周岁的儿子。 望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这位父亲泪流满面地亲吻着孩子的额头,轻声说道:"爸爸对不起你。" 这个看似残忍的举动,最终却挽救了无数中国儿童的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毒不食子"的古训深入人心。 不到万不得已,任何父母都不会拿自己孩子的健康冒险。 那么这位父亲究竟是谁?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了如此艰难的决定? 这位父亲名叫顾方舟,是我国著名的病毒学家,后来被尊称为"糖丸爷爷"。 当时一场可怕的瘟疫正在中国大地上肆虐。 脊髓灰质炎,这个今天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医学名词,在当时却是让无数父母闻之色变的"恶魔"。 这种疾病专门袭击儿童,发病时孩子会突然手脚无力,严重的甚至会瘫痪在床,更有甚者会因此失去生命。 1955年江苏南通地区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疫情。短短时间内,就有1680人瘫痪,466人不幸去世。 更可怕的是,这种病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医院里挤满了焦急的父母,他们抱着患病的孩子,眼中满是绝望。 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惧之中,学校停课,游乐场空无一人,家家户户紧闭门窗,生怕孩子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 在这个危急时刻,刚从苏联留学归国的顾方舟临危受命,肩负起了攻克这一难题的重任。 当时年仅32岁的顾方舟,刚刚获得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本可以选择更轻松的研究方向,但面对国家的需要,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顾方舟深知,要战胜这种疾病,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与时间赛跑。 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极其艰苦,实验设备短缺,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难以保证。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顾方舟和同事们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分离出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为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摆在顾方舟面前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研制国际通用的灭活疫苗,还是尝试风险更大的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价格昂贵,每人需要接种四针,总费用高达数百元,这在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十元的中国,无疑是天文数字。 而减毒活疫苗虽然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但成本只有灭活疫苗的千分之一。 经过深思熟虑,顾方舟最终选择了后者。他明白,只有研制出普通百姓都用得起的疫苗,才能真正保护中国的下一代。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要走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道路,但为了千千万万中国儿童的健康,顾方舟义无反顾。 在昆明郊外的一片荒地上,他们白手起家,建起了简易的实验室和动物房。 没有现成的设备,就自己动手制作;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就边干边学。顾方舟和同事们以200多只猴子为实验对象,进行了4000多次实验,终于验证了疫苗在动物身上的安全性。 疫苗在动物身上安全,对人体是否同样安全?特别是对儿童这个主要目标人群,疫苗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像巨石一样压在顾方舟心头。按照常规流程,新疫苗需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才能推广,但疫情不等人,每天都有新的孩子被感染。 在这个关键时刻,顾方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进行第一批人体试验。 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他们每天记录身体的各项指标。幸运的是,几周过去,所有人都安然无恙。 然而,顾方舟的眉头依然紧锁。他知道,成人和儿童的生理机制存在差异,疫苗对儿童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但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冒这个风险呢?思前想后,顾方舟做出了那个艰难的决定:用自己的孩子来试验疫苗。 1959年的那个夜晚,成为了顾方舟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他独自抱着儿子,手中的试管微微颤抖。 作为父亲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决定的风险;但作为科学家,他更明白这个试验的重要性。 当疫苗缓缓流入孩子的口中时,这位坚强的科学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接下来的日子是顾方舟人生中最漫长的等待。 他和匆匆赶回的妻子日夜守护在孩子身边,生怕出现任何异常。 一天、两天、一周过去了,孩子依然活泼健康,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这个结果让整个团队欢欣鼓舞,其他研究人员也纷纷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试验。 最终疫苗被证明对儿童同样安全有效。 经过反复试验,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疫苗做成甜甜的糖丸。 这个创新不仅解决了储存问题,还让孩子们把接种疫苗当成了一件开心的事。 "糖丸疫苗"很快在全国推广,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1959年,他趁着妻子出差,偷偷把一管液体灌入刚满一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天真的
史面的楚歌
2025-07-28 07:16: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