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时,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弓箭手站成一排齐射,弩手则躲在盾牌后扣动扳机。有人可能会纳闷,弓箭射得远,弩箭威力大,古人打仗时到底咋选呢? 先说说弓箭,看着简单,一根弯木头加根弦,再配上箭就能用,但想用好可不容易,古代新兵学射箭,没个一年半载根本上不了战场,为啥这么难?因为拉弓全靠胳膊劲儿,力气小了拉不开,拉不满射程就短;就算拉开了,还得瞄准,手一抖箭就飞偏了。 不过弓箭也有它的好处,首先是射速快,熟练的弓箭手一分钟能射个六七箭,跟连珠炮似的,其次是轻便,一张弓也就两三斤重,弓箭手带着箭囊跑起来也利索,所以在需要快速反应的场合,比如骑兵冲锋或者追击敌人时,弓箭就是首选,蒙古骑兵当年横扫欧亚,靠的就是骑在马上还能快速射箭的本事,敌人刚靠近就被射成了筛子。 再看弩箭,这东西长得有点像缩小版的床,有个扳机,扣一下箭就飞出去了,它最大的特点是省力,不用靠胳膊一直使劲,把弦挂上就能随时发射,就算是没练过的农民,拿起弩也能轻松射穿皮甲,这可比弓箭容易上手多了。 弩的威力也真不是盖的,强弩能射穿三层铁甲,在战场上简直就是大杀器,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一次能装十支箭,虽然射程近了点,但近距离作战时跟机关枪似的,吓得敌人不敢靠近。 不过弩也有缺点,它太沉了,步兵用的弩得有十来斤,骑兵根本带不动;而且射速慢,装一次箭得花好一会儿,要是敌人冲过来了,根本来不及上第二支箭。 那古人打仗时到底怎么选呢?其实多半是搭配着用,比如守城的时候,就把弩手安排在城墙上,因为城墙稳固,不用来回跑,弩的大威力刚好能对付城下的重甲兵,敌人攻城时,先让弩手一轮齐射,放倒前排的重甲兵,等敌人冲到城下,再让弓箭手快速射击,阻止他们爬城墙。 野外作战就不一样了,骑兵肯定带弓箭,边跑边射机动性强;步兵则会带弩,列成阵势慢慢推进,宋朝时因为缺骑兵,就特别重视弩,士兵们拿着强弩列成方阵,专门对付北方的骑兵,敌人的马还没冲到跟前,就被弩箭射倒了,这招在战场上屡试不爽。 还有些特殊情况得特殊对待,比如偷袭的时候,弩就比弓箭好用,因为它发射时声音小,不容易惊动敌人,而要是打伏击,弓箭手的快速射击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火力压制,让敌人插翅难逃。 说到底,弓箭和弩就像刀和斧头,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谁绝对比谁好,关键看啥时候用、谁来用。古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千年,早就把这两样武器的脾气摸透了,该用弓时绝不用弩,该用弩时也绝不手软。 这大概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吧,工具没有好坏,会用才是真本事。
1948年3月,国民党整90师中将师长正在怒骂小电话兵,甚至开了两枪恫吓。小电话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