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当442次列车驶出隧道瞬间,司机惊恐地发现,铁轨突然消失了!他第一时间采取紧急制动,但由于火车惯性太大,列车一头栽入山沟和河里! 1981年7月9日凌晨1点46分,四川昆铁路尼日站外,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而这大暴雨,似乎也在为即将发生的灾难哭泣。 442次列车里,49岁的司机王明儒,端坐在驾驶室内,双手紧握操纵杆。 然而,当列车冲出奶奶包隧道时,车头大灯却照向了一片黑暗。 大事不妙,经验丰富的王明儒瞬间明白了,铁轨断了!大桥可能垮了! 王明儒,绝对算得上是经验最丰富的列车长。 17岁时,他踏入铁路系统,从蒸汽机车司炉工做起。 白天跟车偷师,夜晚挑灯苦读,仅用两年时间,便以优异成绩从司炉工晋升为副司机、司机,创造了纪录。 1951年,抗美援朝炮火打响。 19岁的王明儒主动请缨,成为铁道兵火车司机,奔赴朝鲜战场。 在枪林弹雨中,他驾驶军列,抢运军需物资。 战后,他荣立战功,于1952年光荣入党。 1956年,他晋升为一等司机、司机长,在苏家屯机务段创造了连续15年安全行车无事故的辉煌纪录。 1966年,为支援三线建设,他告别东北故土,举家南迁,来到成昆铁路峨眉机务段,转开内燃机车,成为段里唯一的一等司机。 十五年间,他兢兢业业,防止各类事故22起。 他深知,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操纵杆,更是数百旅客的生命安危。 1981年7月,正值暑运的高峰期。 7月7日,王明儒本该在家操持大儿子的婚礼。 然而,面对紧张的运输任务,这位从未在春运暑运休过一天假的老党员,再次背起乘务包,选择登上了442次列车的驾驶室。 他和妻儿承诺跑完这趟就回家,却不知这一别,竟是一辈子。 当王明儒发现不对劲,拉下紧急制动闸的瞬间,金属轨道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 车头剧烈地颤抖着,王明儒的身体被巨大的力量狠狠甩向前方。 但他布满青筋的大手,依旧焊死在闸把上,死死地压住! 此刻,他知道,每一秒的制动,都是在与死神赛跑,都是在为身后的数百条生命争取一线生机! 一秒!两秒!三秒! 车轮在湿滑的铁轨上疯狂打滑,火花四溅,四秒!五秒!六秒! 就在车头即将冲出隧道口,即将坠入深渊的最后一刹那,列车终于停了下来! 车头的前轮,距离断裂的桥头边缘,仅咫尺之遥! 然而,巨大的惯性并未完全消失,机车和紧随其后的行李车、邮政车,以及最前面的三节车厢,在短暂的停顿后,继续缓缓滑出断裂的轨道,一头栽向下方数十米深、因泥石流堵塞而翻滚咆哮的大渡河! 巨大的落水声被暴雨和涛声吞没! 王明儒,这位在朝鲜战场枪林弹雨中幸存的老兵,这位在铁路上安全行驶了三十余年的老司机,连同他的机车,被汹涌的河水吞噬! 他拉下的那道闸,正是这用生命换来的六秒制动,让列车的后半部分得以幸免于难! 那一刻,灾难的现场如同人间地狱。 幸存的副班列车长米荣发强忍悲痛,迅速组织自救。 运转车长冒着生命危险,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狂奔回尼日站报告噩耗。 后续调查揭示了这场惨剧的根源,连日罕见的特大暴雨,引发了大凉山深处利子依达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 洪水瞬间冲垮了利子依达铁路大桥的桥墩! 这场灾难早有预兆,甘洛站的断电、乌斯河站的通讯中断,都是大自然发出的无声警告,却因当时预警机制的不完善和通讯手段的落后,未能及时阻止悲剧的发生。 王明儒的壮举,挽救了数百名旅客的生命。 1981年8月22日,他被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9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他的骨灰,最终安葬在了他曾为之付出生命的成昆铁路旁。 他的四个子女,终生牢记父亲教诲,全部投身铁路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延续着父亲对铁路的忠诚与热爱。 每年清明,他们都会来到大渡河畔,为父亲点燃一炷香,寄托无尽的哀思与敬仰。 如今,每当列车安全驶过崇山峻岭,仿佛都能看到曾经有一位老司机,在暴雨倾盆的成昆线上,用生命拉响的最后一次汽笛。 他的名字王明儒,与那惊心动魄的六秒,永远铭刻在中国铁路的英雄丰碑之上。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成昆铁路利子依达大桥列车坠河事故调查报告)
1981年,当442次列车驶出隧道瞬间,司机惊恐地发现,铁轨突然消失了!他第一时
梦幻星河缘
2025-07-28 11:25:09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