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拒绝出席中国阅兵后,李在明开始对华加税,韩国开始站队了? 近日,韩国总统李在明通过非官方渠道,以“日程冲突”和“外交对等原则”为由,婉拒出席中国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 紧接着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碳钢及热轧钢等产品加征28.16%-33.57%的反倾销关税,这一系列动作不禁让人猜测韩国是否在中美博弈中开始明确站队。 表面上看,韩国此次加税措施是基于今年2月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但公布时机正值李在明拒绝出席中国阅兵之后,难免引发联想。 根据国际反倾销规则,实施此类措施需证明出口国有倾销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且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然而,韩国钢铁产业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却揭示了这一决策背后的复杂性。 2024年韩国从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价值达104亿美元,占其钢铁进口总量的49%,其中约70%的中国钢板用于造船业。 韩国本土钢板价格较中国同类产品高出15%-20%,这种成本优势使得韩国主要造船企业如HD韩国造船海洋、韩华海洋等长期依赖中国钢材以维持国际竞争力。 值得玩味的是,韩国此番“表忠心”并未换来美国的同等重视。7月25日美韩关税谈判前夕,韩国代表团已抵达机场准备飞往华盛顿,却突然接到美方通知称会议因“财长贝森特行程冲突”延期,而这一戏剧性转折暴露出美韩关系的微妙失衡。 事实上,美国在与韩国的贸易谈判中,曾明确要求韩方采取限制中国的相关措施,将其作为换取关税减免的条件。这种“以华制华”的策略在特朗普上一任期内已初现端倪,如今再入白宫的特朗普显然延续了这一思路,试图通过施压盟友构建对华包围圈。 然而,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远非表面上的“选边站”那么简单。从经济层面看,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中韩贸易额突破3100亿美元,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超其他国家。 此次加税涉及的碳钢及热轧钢产品,不仅是中国对韩出口的重要品类,更是韩国造船、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关键原材料。若加税措施长期实施,韩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将显著上升,可能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而从政治层面看,韩国国内对亲美政策的分歧从未消弭。尽管尹锡悦政府曾推行“意识形态外交”强化美韩同盟,但李在明政府上台后试图回归“务实外交”,强调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以保障国家利益。 此次加税决策引发的国内争议,正是这种战略矛盾的集中体现。而当前韩国的一系列动作更像是在中美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站队。 从历史经验看,韩国在外交政策上一贯奉行“等距外交”,试图在大国博弈中为自身争取最大利益。此次加税措施虽短期内可能向美国释放政治信号,但从长远看,韩国若因过度迎合美国而损害自身经济利益,必将面临国内产业界的强烈反弹。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试图以政治手段割裂经济联系的做法,最终都将反噬自身。韩国能否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既考验其外交智慧,也将影响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韩国是否在衰落?你怎么看
【30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