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考上北大,去有钱姑姑家借钱,姑姑: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
拿到录取通知书
那年我考上北大,去有钱姑姑家借钱,姑姑: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和爸妈在玉米地里掰了半天玉米,回家路上才敢把通知书拿出来。爸妈看着"北京大学"四个字,眼泪掉得比玉米上的露水还多,可高兴劲儿没持续多久,就被学费生活费愁住了。家里刚盖了新房还欠着债,地里的收成只够糊口,那几千块钱对我们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爸妈东拼西凑借了一圈,只凑到几百块。妈妈红着眼说:"实在不行,去找你姑试试吧。"姑姑是爸爸的妹妹,早年嫁了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在城里买了大房子,开着小轿车,是我们家最有出息的亲戚。可爸妈平时很少跟她来往,说怕人家笑话我们穷。
我揣着录取通知书,在姑姑家楼下徘徊了很久才上去。姑姑穿着精致的连衣裙,家里装修得像宫殿,水晶灯晃得我眼睛发花。她接过通知书看了看,没说恭喜,只是淡淡地问:"找我有事?"我低着头说想借钱交学费,声音小得像蚊子哼。
姑姑沉默了一会儿,说:"钱可以借你,但我有个条件。"我心里一紧,怕她提过分的要求。姑姑接着说:"这钱算我借给你的,不是白给,你毕业工作后要还,利息按银行的来。另外,每个月要给我写封信,告诉我你的学习情况,放假回来要帮我做家务。"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是这样的条件,连忙点头答应。姑姑让姑父取了钱,用信封装好递给我,又塞给我一沓笔记本和笔:"在大学里好好读书,别惦记家里,也别觉得借钱丢人,靠自己本事借的钱,将来靠自己本事还,不丢人。"
临走时,姑姑送我到门口,说:"你爸妈不容易,你要懂事,别学那些没钱还攀比的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我点点头,攥着信封的手心里全是汗,那钱沉甸甸的,不仅是学费,更是沉甸甸的期望。
大学四年,我每个月都给姑姑写信,汇报我的学习成绩、参加的活动,偶尔也说说遇到的困难。姑姑总会回信,有时候鼓励我,有时候批评我太内向,让我多交朋友。放假回家,我都会去姑姑家帮忙擦玻璃、打扫卫生,姑姑不让我做重活,说:"你把书读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为了省钱,我在学校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整理书籍,周末去食堂帮忙打饭,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攒起来。大二那年,我得了奖学金,第一时间给姑姑寄了一半,附信说:"姑姑,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挣的钱,先还您一部分。"姑姑很快把钱寄了回来,信里说:"钱你留着买资料,什么时候工作了再还不迟,你有这份心,姑姑就满意了。"
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公务员,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先去银行取了钱,加上攒的奖学金,一起还给了姑姑。姑姑不收,说:"当初让你还钱,不是真想要你的钱,是怕你觉得钱来得容易,不懂得珍惜。"我把钱放在桌上,说:"姑姑,这钱我必须还,不仅是还借款,更是还您的教导和期望。"
后来我才知道,当年姑姑其实跟爸妈说过,钱不用还,是怕我有心理负担,才故意提了还钱的条件。她怕直接资助我,会伤我的自尊心,才用这种方式帮我。妈妈说:"你姑看着厉害,心里疼你着呢,你考上大学那天,她偷偷给你买了新行李箱,说怕你去北京丢人。"
现在我也成了家,有了孩子,每年过年都会带着孩子去看望姑姑。姑姑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却依然精神矍铄,总拉着我孩子的手说:"要向你妈妈学习,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做人要有骨气,更要有感恩之心。"
我常常跟孩子讲姑姑借钱的故事,告诉他:"真正的帮助不是施舍,是尊重;不是让你觉得亏欠,是让你学会自强。姑姑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们,人可以穷,但不能没骨气;可以接受帮助,但不能失去斗志。"
那次借钱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更难得的是在帮助别人时,还能维护对方的尊严。姑姑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给予,是不动声色的成全,是让我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在顺境中懂得感恩。这份爱,比任何金钱都珍贵,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知行合一
扯淡,你姑要是那种性格,对你的爱平时你就能感觉出来,不至于感觉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