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晚上喝多了在地摊上吃了一碗馄饨,五元,付款时发现手机没电了,老板说走吧改天
钟旭尧阿
2025-07-28 13:59:52
六年前晚上喝多了在地摊上吃了一碗馄饨,五元,付款时发现手机没电了,老板说走吧改天再来了补上,后来没去过,六年后又去吃了一碗馄饨,涨到七元,手机扫了十四元,老板说扫多了,我说几年前吃了一碗没付钱。
老板愣了一下,眯着眼睛打量我,突然笑了:“你这么一说我有点印象,那天晚上你穿着灰色夹克,跟朋友喝得脸红脖子粗的。”我也笑了,没想到六年过去,他还记得这么清楚。昏黄的路灯下,馄饨摊的热气氤氲着,老板一边给我盛馄饨,一边说:“多大点事,还记这么久。”
六年前的那个晚上,我刚丢了工作,和朋友在路边喝闷酒,越喝越委屈,最后借着酒劲跑到馄饨摊。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姓王,大家都叫他老王。当时我摸出手机想付钱,屏幕却黑沉沉的,急得满头大汗。老王摆摆手:“没事,下次路过再给,一碗馄饨而已。”我红着脸说了声谢谢,心里却想着:“以后大概不会再来了。”那时候总觉得,落魄时的狼狈最好藏起来,连带着这个见证我窘迫的馄饨摊,也下意识地避开了。
后来我换了城市,找了新工作,结婚生子,日子渐渐步入正轨,却总在某个深夜想起那碗热腾腾的馄饨,和老王那句“下次路过再给”。不是心疼那五元钱,是觉得欠了份人情,像根细小的刺扎在心里,时不时提醒我:曾经有人在你最难的时候,给过你一份不加评判的善意。
这次出差回到老城区,我特意绕了远路,没想到馄饨摊还在老地方。老王比以前胖了点,头发添了些白霜,动作却依旧麻利,擀皮、包馅、下锅,一气呵成。他说这六年生意不好做,旁边开了好几家网红小吃店,年轻人都爱去凑热闹,但他舍不得走:“老主顾都在这,搬走了他们找谁吃馄饨?”
我坐在小马扎上,看着老王忙碌的身影,突然发现他的左手不太灵活,包饺子时手指有些僵硬。“王师傅,您手怎么了?”我忍不住问。他叹了口气:“前两年中风,差点瘫了,还好抢救及时,现在还在恢复期。”他指指旁边帮忙的阿姨,“这是我老伴,现在她主内我主外,搭伙过日子。”阿姨笑着说:“他呀,就爱折腾,医生让他歇着,非说老主顾等着吃他包的馄饨。”
馄饨端上来,还是熟悉的味道,虾皮、紫菜、香菜,撒得不多不少,汤里飘着几滴香油。我吃了两口,眼眶有点热——这味道和六年前一模一样,带着市井烟火的温暖。老王坐在我对面,递过来一瓶冰镇汽水:“尝尝?我孙女说现在年轻人都爱喝这个。”
聊起这六年的变化,老王说最难的时候是中风后,摊了半年,医药费花了不少,差点就把摊子盘出去了。“好多老主顾听说了,特意绕路来看我,还塞钱给我,说等我好了继续吃馄饨。”他眼里闪着光,“你说这人情,是不是比钱金贵?”我用力点头,想起自己当年不告而别,心里更不是滋味。
吃完馄饨准备走,老王塞给我一袋刚包好的生馄饨:“带回去给家人尝尝,我老伴调的馅,比我包的好吃。”我要给钱,他说什么也不收:“你那十四块钱,早就够买十碗馄饨了,再给钱就是打我脸。”推搡间,旁边一个等馄饨的大爷笑着说:“老王就这样,谁有难处他都帮一把,前几年有个学生没钱吃饭,在他这赊了一个月的馄饨呢。”
回去的路上,我拎着那袋馄饨,心里暖融融的。这六年我吃过山珍海味,也尝过米其林大餐,却没有一碗馄饨让我觉得如此踏实。原来最动人的不是锦上添花的热闹,而是雪中送炭的真诚,是那份“一碗馄饨而已”的轻描淡写,藏着最朴素的善良。
过了几天,我又去了馄饨摊,这次带了些水果,还特意给老王买了个护腕,让他擀面时能舒服点。他见了我很高兴,拉着我给老主顾们介绍:“这小伙子六年前欠我一碗馄饨,现在特意回来还情了!”大家都笑起来,说这才是“诚信”。有个大叔说:“现在社会就缺这股劲儿,有的人借了钱就消失,哪像你还记在心上。”
那天我帮着老王收摊,学包馄饨,笨手笨脚的总把馅露出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老王耐心教我:“包馄饨跟做人一样,皮要薄,馅要足,心要诚。”他说自己年轻时也穷过,在火车站饿肚子,有个大娘给了他一个馒头,“那滋味我记了一辈子,现在能帮别人一把,就觉得踏实。”
现在我只要回老城区,就会去馄饨摊坐坐,有时带孩子去,让他看看怎么靠一双手挣干净钱,怎么用一份善意暖人心。儿子总缠着老王教他包馄饨,说要学“诚信的味道”。老王笑得合不拢嘴,每次都给孩子多加两个馄饨,说:“这孩子懂事,将来错不了。”
上个月路过馄饨摊,发现旁边挂了块新牌子:“老王家馄饨,六年未涨价,诚信经营。”老王说这是老主顾们提议的,说他的馄饨不仅味道好,更是“良心馅”。我看着排队的人群,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穿着西装的白领,大家挤在小小的摊子前,等着一碗热腾腾的馄饨,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意。#手工馄饨# #旧事馄饨# #夜半馄饨摊# 对此您怎么看呢?
0
阅读: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