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这东西,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用来打的。 它的存在意义,从来不在于毁灭,而在于谁能在“毁灭可能性”面前站得更稳。 中国这次又做了个动作,甩出一份文件,提议五个核大国坐下来签个“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约定。听起来挺理想主义,但背后的算计,现实得很。 这份倡议的重点不是拉着大家说“别打”,而是逼各国亮底牌。尤其是在美俄都在台前台后拉满战备状态、核按钮越来越近的时候,中国选择在联合国筹备会上把话摊开:你们不是总喊和平吗?那就别嘴上说和平,手上造新弹头。 中国的立场其实几十年没变。1964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后就表态:不会先用。之后每次国际会议都强调这点,一贯调门就是“自卫+最低限度威慑”。不主动挑事,但真要打,就不是拳脚相加,而是同归于尽。 相比之下,美国那边的剧本就很“美国”。嘴上说军控,手里扩三位一体。拜登政府还在吵着“现代化”,预算一年上500亿美元,升级核潜艇、导弹发射井,一个都不少。对外政策上更是玩核保护伞,把日韩拉进体系,美其名曰“战略稳定”,本质是保住自己的第一击优势。 俄罗斯也不装。2000年修改军事学说,直接写明在“国家生存受威胁时”可以率先使用核武。2024年又进一步,把“盟友受常规打击”也写进去,核门槛一降再降。 朝鲜这边照旧在试射,伊朗和以色列打得火热,核设施时刻可能变成战场靶子。核威胁已经不只是大国之间的冷算计,而是变成中小国家赌命的手段。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这份“不首先使用”倡议有了更重的分量。 但问题也摆在眼前:美俄根本不想接这个球。美国借口是“中国核力量扩张”,说什么从几百枚弹头涨到上千,不符合“不先用”的逻辑。俄罗斯更直接,讲白了:我常规劣势太大,不保留核选项就活不下去。 所以你能看到一种微妙的局面——大家嘴上都说“核战争打不得”,私底下却一个比一个练得猛。 2024年五核国刚联合发声明,说核战争没赢家,核武器只是防御。结果一年不到,美俄都在升级部署。中国这边讲“最低威慑”,美国翻脸说“不透明”;俄罗斯嘴上认同倡议,转头修改学说调低门槛。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 中国提出这份条约,其实更像是在打时间差和外交牌。它并不指望美俄马上签字,而是要在国际层面立住自己的战略姿态,把“核稳压器”这顶帽子扣死。 而且,这次还有个亮点:东南亚无核区议定书,中国准备签,俄罗斯也跟着附议。这是头一次核大国愿意承诺“不在这片区域用核武”,不小的突破。可美国那边又卡住,英法也含糊其辞。 这就有点讽刺了。一边是美国不停强调“自由开放印太”,一边却连一份区域无核承诺都不肯签,怕的是啥?怕到时候真有事,自己进不了场。 所以看得出,中国不是在做一次性买卖,而是布局一场长线博弈。从P5协调国,到NPT文件提交,再到日内瓦反复磋商,不断重申“可退出机制+无限期有效”的条款设计——不是没耐心,而是知道这一仗,得熬。 当然,难。特别是在全球核库存重新攀升的当下(2025年预估破1.3万枚),误判风险、自动触发、链式反应,每一个都能把这个世界送进一场谁都接不住的深渊。 可真要避免走到那一步,只靠联合国是拦不住的,也不是靠某位大国领导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几句“和平是美德”就能解决。 和平,从来不是高调说出来的,而是被一点点稳下来、谈出来、堵出漏洞、压住冲动的。 所以,中国继续提案,继续拉人表态,不图立刻见效,而是要在这堆核弹头后面,砌一道不那么容易被按下的防火墙。 你可以不同意中国的核政策,但你很难否认:在所有手里握着末日开关的大国里,中国是那个最想把这玩意儿放远一点、锁起来的。 就看这世界,给不给这个机会。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核武器这东西,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用来打的。 它的存在意义,从来不在于毁灭,
秋恒看军事
2025-07-28 14:22:22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