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2岁的翻译家冯亦代弥留之际,紧握着妻子黄宗英的手,颤声说出一个请求:“我能和原配郑安娜葬在一起吗?”80岁的黄宗英听完泪如雨下:“我陪了你12年,难道还比不上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一个冬日,92岁的翻译家冯亦代躺在病床上,手指紧紧攥着妻子黄宗英的掌心。 曾将海明威、斯坦贝克作品带入中国的他,用尽最后力气吐出一句话:"我能和原配郑安娜葬在一起吗?" 此话一出,病床旁陪伴他12年的黄宗英心里为之一颤,她的情绪瞬间爆发,带着哭腔问着:"我陪了你12年,难道还比不上她?" 冯亦代与郑安娜的爱情始于1930年代的上海,当时在沪江大学任教的郑安娜,与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冯亦代因文学结缘。 他们共同经历了抗战烽火,在重庆防空洞里校对译稿时,郑安娜总会在丈夫的咖啡里多加半勺糖。 这种相濡以沫持续了56年,直到1991年郑安娜因肺癌去世,葬礼上冯亦代在挽联上写"生同衾死同穴",谁都以为这就是结局。 命运在三年后转折,79岁的冯亦代在《读书》杂志笔会上遇见69岁的黄宗英。 这位曾主演《乌鸦与麻雀》的演员刚经历丈夫赵丹去世,两个孤独的灵魂在讨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时碰撞出火花。 他们的结合在文化圈掀起波澜,有人祝福,也有人嘀咕"黄昏恋不体面",但当事人不在乎,冯亦代甚至为黄宗英重译了济慈的情诗。 黄宗英知道丈夫书房始终挂着郑安娜的照片,她选择尊重这份记忆,冯亦代中风住院期间,黄宗英每天带着他翻译的著作来病床前朗读。 有次护士看见老太太趴在病床边记笔记,问她在写什么,她说"记下他每次提到安娜时的眼神"。 不可否认的是,冯亦代临终请求引发的争议,本质是爱情与记忆的永恒命题,在传统观念里,"从一而终"是最高美德,但人性往往比道德模板复杂得多。 郑安娜代表着他最好的年华,黄宗英承载着他最后的温暖,这种情感的分层在老年再婚群体中并不罕见。 黄宗英最终尊重了丈夫的意愿,她在回忆录里写道:"爱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既怀念那条失去的大鱼,也珍惜归航时的小船。" 2006年冯亦代与郑安娜合葬于北京万安公墓,黄宗英亲手在墓前种了两株丁香。 当代人看待这类故事时,常陷入二元对立的评判,有人指责冯亦代"负心",也有人批评黄宗英"矫情"。 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是否能用现代眼光理解特殊年代的情感选择?当90岁的黄宗英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说"爱情从来不是独占的",这句话背后是历经沧桑的豁达。 在生命最后的旅程里,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与自己的记忆和解。 信息来源: 人民文学出版社《冯亦代自传》 《南方周末》——《翻译家冯亦代的最后时光》 央视《大家》
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信
【77评论】【1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