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冯德莱恩的面,特朗普主动谈起中美协议,他只想尽快知道结果。 欧盟的妥协来得比预期更快。当冯德莱恩代表27个成员国签署“15%统一关税+追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采购7500亿美国能源”协议之际,她着重强调这是“当前所能达成的最优结果”。 但明眼人皆明晰,此条款曾被德媒指为“失衡”,其背后隐匿着特朗普的迫不及待——他亟待即刻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真正的目标。 协议墨迹未干,他已当众宣告:“美国接下来将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这种急切在中美谈判的时间线上暴露得更彻底。就在冯德莱恩踏入人民大会堂的同一天,特朗普突然在华盛顿对外放风,声称中美贸易谈判“已进入收尾阶段”。 而真实情况是,双方刚约定四天后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启动第三轮正式磋商。更为微妙的是,美方主动提出把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关税暂停期延长三个月。此等“自我宽限”之举,恰似考前尚未复习完的学生妄图拖延交卷时间。 特朗普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四个月前他挥向中国的关税大棒,如今反弹的碎片正扎进美国经济肌理。 更棘手的是,被当作筹码的盟友开始“叛逃”。德国67%企业计划扩大对华投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发起对冯德莱恩的不信任投票,连日本签完15%关税协议后仍有75%民众痛斥“卖国”。 特朗普突然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极限施压”戏码,正被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反将一军。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的定力,恰似稀土之于现代工业的价值——表面低调,实则不可替代。 美国防工业87%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而欧盟该依赖度高达78%。冯德莱恩访华前,强硬要求“30天内解除稀土管制”,中方温和驳回。最终,她返回布鲁塞尔时仅带回一份气候联合声明。 这种“柔性的坚定”让特朗普意识到,靠恐吓榨取让步的老剧本已然失效。 冯德莱恩的跨洋飞行轨迹,恰成观察世界贸易新格局的绝佳注脚。她从北京带走的不仅是气候声明,更是一种战略觉醒:当欧盟对美出口面临15%关税时,对华贸易却在2024年创下8470亿美元新高。 德国工商界说得更直白:“失去中国意味着失去未来”。这种基于利益的理性权衡,正悄然撼动单极霸权秩序。美国GDP占全球比重自2000年的31%滑落至24%,中国则从4%跃升至18%,欧盟维持在22%。 三足鼎立之势下,特朗普的关税武器越是挥舞,越加速推动多边合作网络的形成。 此刻的斯德哥尔摩谈判桌上,中方代表必然注意到美欧协议里那个危险的“示范效应”。但真正的底牌早已亮明:当美国用关税筑墙时,中国正通过内需转型把“出口依赖症”转化为新优势——上半年对欧盟出口增长6.6%,对东盟激增13%。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或许正是特朗普急着向冯德莱恩打听“中国态度”的深层原因:他需要尽快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间挽回那辆即将脱轨的贸易战车。世界规则的改写从不依赖嗓门大小,而在谁更能沉得住气。 素材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官方账号 2025-07-28 08:59
特朗普这一刀砍向中俄,结果先割了自己一块肉特朗普又上头了,这回不是打中国制造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