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有许多民警是“半路出家”的。原来,为了解决公安机关警力不足问题,当年有一个政策,可以从各单位借用人员。当时的身份界限没有现在这么严格,只有干部和工人之分,而且不分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所以,借用的人员有政府部门的,也有企业的。到时候再办理转正(调动)手续,就成了正式民警!
你知道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很多公安民警压根儿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或者政府部门的办事员,甚至田间地头的农民,都有可能摇身一变,穿上警服,拿起警棍。这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政策——从各单位借调人员,补齐公安机关的警力缺口。这些人是怎么从普通老百姓变成民警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公安机关的日子不好过。那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社会变化快,人口流动大,犯罪率蹭蹭往上涨,可警力却老跟不上趟儿。1980年,全国民警才60万出头,人口却有9亿多,平均1500个人才摊上一个警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治安压力山大,派出所人手不够,巡逻都巡不过来。 为啥警力这么缺?一方面,国家编制有限,公安系统没法大规模招人;另一方面,当时也没啥正规的警校培养专业人才,民警大多靠“传帮带”。这时候,政府就想了个招儿:从别的单位借人,先干着再说。
这政策80年代初就铺开了,简单粗暴又接地气。公安机关可以从哪儿借人?哪儿都行!政府部门的干部、企业的工人、农村的青壮年,甚至退伍军人,只要身体好、没啥政治问题、年纪在18到35岁之间,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就能拉过来干活儿。 借调流程也不复杂。先把人调到派出所,干些基础活儿,比如巡逻、值班、管户籍。干上一段时间,表现好就考核,考核过了就转正,正式入编成民警。那时候身份界限没现在这么清楚,只有干部和工人之分,行政单位和企业也不分家,所以借调人员五花八门,啥背景都有。 这政策一推行,效果立竿见影。对公安机关来说,警力一下子充实了不少。原来一个派出所就几个人,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多了借调人员,分担了不少活儿。而且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想法多、经验杂,干起活儿来还真有点新气象。 对借调的人来说,这可是个翻身的机会。不少人原来是工人或者农民,收入低、地位也不高,突然穿上警服,成了国家干部,那感觉完全不一样。工作稳定不说,社会认可度也高。不过,挑战也不小。很多人对公安业务一窍不通,得从头学起,压力挺大。
社会上呢,警力多了,治安自然就好转一些。老百姓看见警察巡逻的次数多了,心里踏实不少,犯罪分子也不敢太嚣张。但这政策也不是没毛病。有些借调的人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干活儿拖后腿;还有些人靠关系走后门,转正过程不透明,搞得群众意见挺大。更别提有些人压根儿不适合干公安,混进来反而坏事儿。 拿个例子来说吧。有个年轻人,80年代在工厂当工人,85年被借调到派出所。他啥也不会,刚去的时候净出错,同事都看不上他。可他咬牙坚持,跟着老民警学,慢慢上手,后来还立了好几次功。88年,他转正了,之后一步步干到所长,成了骨干。 反过来,也有不靠谱的。有个家伙,86年借调进来,干了没几年就利用职权收钱办事儿,89年被查出来,直接蹲了号子。这种人不多,但影响挺坏。人们意识到:队伍不能光靠凑数,得讲质量、讲规范。公安系统慢慢走上正轨,靠警校培养专业人才,招录也正规化,这政策就退出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