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秘书向陈赓报告,说一刚回国的科学家想参观哈军工学院,被省委领导拒绝了。陈赓赶忙问是谁,听到名字后,他立即说:赶紧去接他来哈军工参观,我要亲自接待。
1955年,一个刚回国的科学家想要看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却被省委领导一句“保密”挡在了门外。这事儿传到院长陈赓耳朵里,他一听,立马问:“这人是谁?”当秘书说出“钱学森”三个字时,陈赓眼睛一亮,急忙说:“快去接他来,我要亲自接待!” 陈赓,湖南湘乡人,1903年出生,1922年入党,打过仗,立过功,是个响当当的硬汉。1952年,他从朝鲜战场回来,中央交给他一个大任务——建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国防科技人才。陈赓明白,现代战争拼的不光是血性,还有科技。没有人才,国家就没法强起来。于是,他一头扎进哈尔滨,带着一帮人建起了哈军工。那时候条件苦,但陈赓硬是靠一股劲儿,把学校搞得有模有样。到1955年,哈军工已经初具规模,实验室、教学楼啥都有,还招来不少能人。可陈赓不满足,他总想着再找些厉害角色,帮国家把科技搞上去。
再说钱学森,1911年上海生人,交通大学毕业后,1935年跑去美国留学,跟着大牛冯·卡门学空气动力学,后来成了火箭领域的顶尖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心想回来报效祖国,可美国人不放行,愣是把他软禁了五年。1955年,中国政府费尽心思,终于把他接回来。钱学森一落地,就成了科技界的宝贝,谁不想跟他搭上关系?可他刚回国,人生地不熟,想去哈军工看看,却被省委领导拦住了,说是“保密单位,外人不能进”。这事儿要搁别人,可能就不了了之了,但钱学森是谁?消息很快传到了陈赓那儿。 陈赓一听“钱学森”这名字,反应特别大。为啥?他太知道钱学森的分量了。这家伙在美国研究火箭和导弹,成果斐然,放到中国,那就是宝贝疙瘩。陈赓搞哈军工,最缺的就是这种能带路的人。他心里清楚,钱学森要是能跟哈军工搭上线,学校的科研水平能蹭蹭往上窜。更别说,国家要搞导弹、搞国防,钱学森就是关键人物。所以,陈赓二话不说,派车去接,还亲自出马接待。这不是拍马屁,而是真心实意地想把人才用起来。
钱学森到了哈军工,陈赓全程陪着,带他看了学院的教学设施、科研项目,还介绍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听说钱学森有两个学生已经在哈军工当老师,陈赓特意安排他们见面。这次访问不光是走马观花,陈赓还跟钱学森聊了聊中国导弹技术的前景。钱学森很看好哈军工的底子,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搞出导弹。这话让陈赓心里更有底了,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钱学森呢,看到哈军工的规模和干劲,也对新中国的科技前景多了几分信心。 这次参观,对陈赓和钱学森都不是小事。陈赓这边,钱学森的认可让他更坚定了要把哈军工办成一流学府的信念。他后来继续抓教学、管科研,把学校带上了新台阶。钱学森呢,回国后没多久就投身导弹事业,领着团队搞“两弹一星”,干出了震惊世界的大事儿。可以说,这次哈军工之行,成了他回国后的一剂强心针,让他看到了国家的决心和潜力。俩人虽然后来没太多交集,但这次碰面,算是给中国科技史添了浓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