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国学大师”季羡林,一针见血:“人老了,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有钱有闲,也不是

陶陶讲史 2025-07-29 10:38:06

98岁“国学大师”季羡林,一针见血:“人老了,最高级的活法,不是有钱有闲,也不是聚会喝酒,而是做好这2件事!”

上世纪末的一天,北京大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著名作家金庸。在与北大师生的交流中,当被问及最崇敬的北大教授是谁时,金庸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季羡林的名字。这个回答,道出了众多文化界人士对季羡林先生的敬重。 季羡林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无可替代。他与岭南学者饶宗颐齐名,被誉为"南饶北季"。作为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更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研究,在国际东方学界享有盛誉。

季羡林先生常说:"世间繁华无数,但真正能让人心旷神怡的,是那份淡定与从容。"这句话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粗茶淡饭的生活最能修身养性,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即便在动荡年代,他始终保持着这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在特殊时期,季羡林先生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未因此失去对学术的热爱。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依然坚持研究和写作。这段经历后来被他记录在《牛棚杂忆》中,成为了展现知识分子坚韧品格的重要著作。正是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淡定从容的态度,使他的学术精神得以传承。 季羡林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说:"人生在世,聪明固然重要,但难得的糊涂更为珍贵。"这种近似老子"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让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始终保持着超然的态度。 为了印证这种生活智慧,让我们看看老张的故事。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选择在城郊过着与自然相伴的生活。每天清晨,他都会照料自己种的蔬菜,养的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儿子多次邀请他去城里享福,但他始终选择留在熟悉的环境中。 在老张的生活里,不乏互帮互助的温情。他会将多余的蔬菜和鸡蛋分给邻居,节省下的钱财则用来帮助村里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知足而又善良的生活态度,正是季羡林先生所推崇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当老张的房屋出现问题时,他并不急躁。即使受伤后儿子再三要接他进城,他仍然选择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使他能够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老张的故事印证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智慧:知足是一种养身的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保持知足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活出一种从容自在的境界。 季羡林先生曾说:"人生如诗,微笑着对它,拾取点点诗意。"这句话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无论是他本人的学术生涯,还是老张的田园生活,都展现了一种知足养身的生活智慧,这或许就是人到暮年最高级的活法之一。

季羡林先生晚年常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他看来,追求完美固然是人的本性,但正是因为有所缺憾,人生才显得真实而有意义。这种对生命本质的领悟,让他在学术研究和生活态度上都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平和。 在季羡林先生的著作中,常常能看到他对物质欲望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时间是最公正的见证者,会让每个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真相。这个"镜子",既照见外在的处境,也映照内心的欲望。正是基于这种认知,他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即便在学术界享有盛名,季羡林先生依然保持着朴实的本色。在北京大学的教授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保持着对生活的淡泊。他常说,对人类精神和知识的传承,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 老周的故事正是这种低欲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搬进城郊老平房时只带了一个装有衣物、砚台和几本旧书的樟木箱。他的生活极其简单:每天清晨起来打扫院子,煮一锅白粥,配上自己腌制的萝卜干,便是一顿饭。 在那个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年代,老周却选择了一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方式。院子里的枣树,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伴侣。每到秋天,那两筐青枣既是他的收获,也是他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老周的生活方式在邻居看来似乎有些"怪"。面对邻居们的好意,比如送电视、送沙发,他都婉言谢绝。在他看来,看书写字的生活就很充实,坐板凳也能让腰板更直。这种生活态度,与季羡林先生所提倡的低欲养心不谋而合。 值得一提的是,老周并非因为经济拮据才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他的退休金足以维持更好的物质条件,儿子寄来的新衣服也常常被他小心收藏。这种选择恰恰体现了一种主动的生活智慧。

与老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同事老王。后者在退休后沉迷享乐,最终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晚年孤独终老。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印证了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当人们整理老周的遗物时,在那个朴素的樟木箱底发现了一张写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字条。这句引自《论语》的话,正是他一生坚持低欲生活的真实写照。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永远的坦途,但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能在不完满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0 阅读:5
陶陶讲史

陶陶讲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