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国人,一个不留”,1991年索马里恐怖分子头目带大批恐怖分子闯入中国援助

经略简料 2025-07-29 11:17:10

“所有中国人,一个不留”,1991年索马里恐怖分子头目带大批恐怖分子闯入中国援助医疗队驻地。准备血洗中国人的驻地。事发紧急,根本来不及反应,有没有人救援也不可知,这一刻他们除了自救别无他法,但恐怖分子的枪已经抵在了医疗队成员的头上,生死就在一瞬间。 1991年初,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已然沦为不适宜人类居住之所。 炮火把天空当画布,子弹在街上乱飞,普通人能吃饱饭就算奢侈。 混乱的中心,中国援索医疗队的院子里,一句狂吼显得尤其刺耳:“所有中国人,一个不留!”大批武装分子破门而入,枪口直接顶上了医护人员的额头。 这是一个死局。电话线早被割断,整栋楼成了孤岛。 13名男医生被拖到楼下拳打脚踢,6名女同事则死死顶住二楼药库的门,不敢喘一口气。 反抗就是送死,求饶也未必有用。听天由命仿佛成了唯一的抉择。 可谁也没想到,这群孤立无援的中国人,在接下来的九天里,上演了一场零伤亡的撤离。 这背后,既有个人豁出去的胆量,也有一份国家放不下的承诺。 说起这份承诺,得从三十多年前算起。 1960年索马里独立,中国是第一批与之建交的国家。 之后几十年,中国的医疗队、工程队、农业专家就没断过。 哪怕西亚德政权摇摇欲坠,那19名中国医生也选择留下,一天都没撤。 谁知政权垮台得如此之快,国家机器瞬间瘫痪,所有外国人都成了军阀眼里的肥肉。 也正因此,中国不得不暂时关闭使馆,但外交关系没断,转由驻肯尼亚使馆代管。 这份情谊,埋得够深,也让后来的救援有了一丝根基。 危机当晚,医疗队负责人姜太范做了一个玩命的决定。 他趁着夜色翻墙溜出驻地,在枪林弹雨中连滚带爬,摸到了中国商务处,把求救信发了出去。 电报传到大使馆,可大使馆自己也快塌了。一枚炮弹削掉了半面墙,7名外交官被困在废墟里。 时任大使徐英杰一筹莫展,使馆连自保都难,哪有能力组织武装救援。 就在所有人以为没戏的时候,一个叫王粤的年轻外交官站了出来。 这个南方汉子当过16年兵,刚退役转业到外交部,行李都打好了包,就等回国。 大使劝他别冒险,他抓起车钥匙就往外走,话撂得又硬又实:“我穿了16年军装,这时候缩着,对不起这身骨头!” 他一个人,一辆丰田吉普,一头扎进战区。 凭借一口流利的索马里语和多年驻扎的经验,他竟直接找到了武装分子的临时指挥部,跟对方头目硬生生磨了两个小时。 最终的条件是:可以不伤人,但所有中国人必须在72小时内滚蛋。 拿到这句承诺,王粤掉头就冲回医疗队驻地,缴了门口守卫的枪,撞开大门,把歹徒全轰了出去。 凌晨两点,他把吓得半死的19名医护人员一股脑塞进车里,安全送到了港口。 不过,这只是个开始。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这个港口,105个商人被困在那里,400多公里以外的巴尔德拉,132位中国的农业专业人士,已经没有食物和水。 王粤马上联系货轮“永门号”紧急靠港,先组织包括医疗队在内的118人登船撤离。 安顿好第一批人,他没有上船,而是开着三辆卡车,再次冲向炮火深处。 去巴尔德拉农场的路,要过7个武装检查站,每一关都得拿钱买路。 第一个哨卡就扣了他3小时,一路下来,光“买路钱”就掏了近3000美金。 等他赶到农场,已经是两天后的深夜。 1月10日,王粤开着吉普在前面开路,硬是把132名专家一个不少地带回了摩加迪沙港。 当最后一批同胞登上“永门号”时,王粤是唯一一个没走的人。 他还要回到大使馆,从废墟里把那7名被困的同事刨出来。 直到1月11日,他安排好最后几人搭乘肯尼亚的航班离开,自己才作为最后一名中国外交官,告别了这片土地。 九天九夜,244名中国公民,零伤亡,总花费仅12万美元。 对比一些西方国家动用军舰撤侨的天价成本,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外交部后来说,这靠的是胆量,更是对每个同胞生命的敬畏。 有人问王粤怕不怕,他摆摆手:“当兵时练的就是临危不乱,真慌了,脑子反而转不动。” 那位曾被枪顶着头的女医生,回国后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组织,她说只有在那一刻,才真正明白“医者的命也是用来救命的”。 这场救援,是运气好,还是必然? 或许答案就在王粤那句“对不起这身骨头”里。 一个国家的强大,最终还是要依靠个人。 也正因从未放弃,2014年,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重新开馆,那份中断了23年的承诺,又续上了。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