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艇里工作有多难熬?拿工资来证明,潜艇兵出海任务期间的工资,是按小时计算的! 潜艇兵的生活什么样子?想象一下,你被关在一个长不过百米、宽仅几米的铁罐子里,周围全是黑漆漆的海水,头顶压着几百吨的重量。 没窗户,没信号,连新鲜空气都得靠机器挤出来,这不是电影里的科幻场景,而是潜艇兵的真实日常,他们一出海,跟外界彻底断了联系。 机器一开,热气散不出去,舱里跟蒸笼没啥两样,汗水跟开了闸似的往下淌,有的潜艇兵皮肤被汗泡得起了红疙瘩,痒得抓心挠肝。 可手上活儿不能停,高温干活,体力哗哗地掉,头晕眼花那是常事儿。 有老兵讲,他们有次任务赶得急,机舱里连续干了6个小时,出来时好几个兄弟直接瘫地上喘不上气,不是蒸桑拿,是蒸命。 潜艇里啥都挤得慌,通道窄得跟小胡同似的,两个人碰面只能侧着身子蹭过去,睡觉的地方更别提了,床板窄得跟块木板差不多,翻个身都得小心,别一头撞上旁边的管道,空间小得让人抓狂,连伸个懒腰都觉得奢侈。 听说过俄罗斯“基洛”级潜艇吗?那家伙号称“深海杀手”,可艇员们挤在里面,连放个屁都怕熏着旁边的人。 耳朵也遭罪,潜艇里机器轰隆隆响个不停,噪音能到80多分贝,比菜市场还吵,刚上艇的新兵,耳朵嗡嗡响好几天都缓不过来,老兵更惨,退伍后听力下降得厉害。 美国一艘老潜艇“鹦鹉螺”号上,艇员们硬是被噪音逼得发明了个“耳语通讯法”,靠超低声说话传消息,就为了少受点罪。 吃饭听起来挺美,六菜一汤多丰盛,可没几天就露馅了,新鲜菜顶多撑一周,之后全靠罐头和脱水食品硬撑,潜艇不能点火,饭菜都是电热锅对付出来的,味道一个字——腻。 吃喝拉撒都得精打细算,心理上的折磨更要命,出海几十天,几乎与世隔绝,时间一长,焦虑、烦躁全冒出来。 就像国外的一个挑战,要让人在完全密闭看不见太阳的房间里过一个月,如果挑战成功就给奖金,听着倒是挺简单,可真实施起来,根本没人能成功。 往往短短几天,就让人想“发疯”,可想而知这些潜艇兵了。 所以干这活儿为啥给高薪?因为没人随便干得下来,选拔严得离谱,身体得扛住高温高压,心理得稳得住不崩溃,技术还得精得跟玩儿似的。 新兵上艇月薪就过万,出任务按小时加津贴,危险越大钱越多,核潜艇的技术骨干,年薪能奔30万去,可代价是啥?不见太阳,腰椎病、耳鸣成标配,这钱真不是白拿的。 再说个冷门的事儿,苏联那会儿,有艘潜艇叫K-19,号称“寡妇制造者”,1961年出任务,核反应堆漏了,辐射把人烤得皮开肉绽,28个艇员直接没了,还有好多后遗症缠身。 这事儿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可现实比电影狠多了。 所以潜艇兵是海军的硬骨头,没他们顶在深海里,哪有咱们的安稳觉,这工资高,不光是苦活儿的回报,更是他们豁出去的尊重。 说到这儿,想想老百姓平时抱怨个加班、挤地铁,回头看看潜艇兵,也不算什么了,他们天天活在极限里,一次次挑战自己,平安回来都像重生一回。 有个老兵退伍时说:“潜艇里待久了,出来看太阳都觉得刺眼,可心里特踏实。”这踏实,是给国家的交代,也是给自己的交代。 潜艇兵不是超人,就是一群穿军装的普通人,用命换来了国人的岁月静好。 信源:央视新闻——2025-07-25——《损管训练、高压突击……潜艇兵是怎样炼成的?》
大俄为啥非要死磕核潜艇,宁愿不修航母,也要继续再造10艘北风之神。原因其实主要有
【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