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差一点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豪林语堂夫妇在金门岛国军的观察哨上用大型双筒望远镜远眺自已的故乡——厦门城区。 林语堂这人,说起来挺接地气的,1895年出生在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是基督教家庭,父亲当牧师,养了九个孩子,从小就接受教会教育。 他小时候在鼓浪屿上教会小学寄宿念书,后来进寻源书院读中学,这些学校都不收学费膳费,对穷孩子来说是条出路。 1912年,他考上上海圣约翰大学学英文,1916年毕业,就去清华大学教英文,那时候清华还是国立的,他边教边接触文化圈子。 1919年,他出国留学,先去美国哈佛大学读比较文学,拿了硕士,因为钱不够,转去法国打工,再到德国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1923年拿到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他在北京大学当教授,还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做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 他不光教书,还创办刊物,像《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提倡幽默文学,让人觉得生活可以轻松点。 1930年代,他移居美国,当纽约大学教授,用英文写书介绍中国文化,比如《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这些书在美国卖得火,帮西方人了解东方。 他还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1940年代拿专利,花了不少钱和心血,虽然没大批量生产,但证明了汉字也能现代化。 除了打字机,他搞了些小发明,比如能挤牙膏的牙刷,挺实用。 林语堂一生写了不少书,中文散文集如《剪拂集》,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传记《苏东坡传》,这些作品中西合璧,讲中国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他跟赛珍珠关系好,赛帮他出书,还提名他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他被提名不止一次,1940年、1950年、1972年、1973年都有,差点就拿奖,但没成。 这些经历让他成为跨文化桥梁,脚踏东西两边,却总想着中国根。 1966年,林语堂夫妇去金门岛,在国军观察哨用大型双筒望远镜看厦门城区,那是他故乡。 金门离厦门就几公里,海峡中间岛屿像屏障一样。 林语堂头发白了,戴眼镜,先调整焦距,看海面,再对准对岸高楼和街道。 妻子廖翠凤也跟着用另一个望远镜,两人交换仪器,指点位置,低声交流。 他们认出鼓浪屿和沿海建筑,观察近一小时。 这举动像两年前于右任在高山上看不到陕西故乡,只能吟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林语堂夫妇的遥望,也反映出台湾很多人对大陆的思念。 那年他71岁,从美国移居台湾,建阳明山故居。 金门位置特殊,军事敏感,但对林语堂来说,是最近距离看儿时地方。 他辨认港口和道路,动作专注。 这事不是孤立的,他一生漂泊,从福建到上海、北京、美国、欧洲,再到台湾,总带着对故土的牵挂。 厦门对他来说,不只是城市,还是童年回忆,教会学校、家庭影响,都从那里开始。 望远镜拉近距离,却拉不回时间,这反映出他晚年对根的追求。 移居台湾后,林语堂在台北阳明山建故居,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他亲自设计,1966年完工。 他继续写书,完成回忆录和文化评论,像《无不谈》一集二集。 196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编《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家庭方面,他有三个女儿,长女林如斯写书,次女林太乙也搞文学,三女林相如当化学教授。 1971年,林如斯48岁自杀,这事让他健康下滑。 1972和1973年,又被国际笔会推荐诺贝尔文学奖,但没中。 他一生著作多,散文一千多篇,长篇小说八部,总共60本左右。 像《孔子的智慧》、《故事新编》,用英文讲中国传说。 他译《浮生六记》,流畅优雅。 作为发明家,除了打字机,他对语言学贡献大,编英语教材,推动中英交流。 晚年他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推动文化融合。 1976年3月26日,他在香港去世,80岁,遗体运回台北,安葬阳明山故居后园。 女儿林太乙1989年写《林语堂传》,记录他一生。 林语堂的影响持续,他的书重印多次,帮人懂中国人的性格和生活艺术。
1966年,差一点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豪林语堂夫妇在金门岛国军的观察哨上用大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7-29 16:24:41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