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班主任总结出来的,关于初中的几个潜规则,没想到挺准的。 1、孩子有没有天赋,看数学和英语这两科就行,两科同时拔尖,是考重高的料。两科都差,普高都不一定能考得上。一科行,一科不行,基本只能去普高了。 数学不行,离不开三个原因: ①课本没吃透,公式不会用,基础不扎实。 ②做题习惯不好,不打草稿,审题不仔细,题目没看清就着急动笔,总是跳步骤写,答案单位写错,粗心大意。 ③畏难,只想做简单题,看到难题就怕,本能的逃避。 所以,从这三点我们就能知道,想提高数学成绩就要针对性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即吃透课本,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死磕难题! 英语不行,就两个原因:一个是单词量少,懒得背单词;另一个是语法不行,本质就是语感差,单词都认识,但组成句子总是翻译得不太准确。 所以英语提分也就有方向了,单词每天都要坚持背,语感可通过晨读,阅读等方式去提升。 2、初一成绩好的孩子,到初二虽然会有波动,但不会掉太多;相反,初一成绩就差,初二想追上来非常难,到了初二结束,成绩还不行的,中考基本没啥希望。 可以这么说,大部分的学生成绩就是在初二这一年定型的,到初三只能小幅度提分,对中考局势没太大影响。想大幅度提分的,需要具备非常人的意志力。 所以初二就是分水岭,主要原因有两点: ①学科难度全面提升,特别是数学、英语和物理,这三科是初二很多人掉队的原因。加上中考大部分考点都集中在初二,所以初二学不好,中考就难了。到初三节奏很快,大考小考一大堆,根本没有时间再全面的,系统的补。 ②初二这一年,很多孩子都会变得很叛逆,情绪不稳定,没办法静下心来踏实学,如果初一基础打不好,初二心浮气躁就更学不好了。 3、初中有一个怪现象,不少人主科学得挺不错的,但一直被小四门拖后腿,单是主科排名能进前十,算上小四门直接就掉到二三十名的位置。 于是,有些人就开始牺牲主科的学习时间,去专攻小四门,结果小四门没有提上去,主科成绩也退步了,一下子搞得更焦虑了。 小四门差点的,真别着急,主科才是重头戏。小四门要做的就是课前充分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周末再抽时间出来背诵,或者刷点题。尤其是在放假的时候,小四门应该重点背诵,开学后才不会学得很吃力。 4、初中这三年,学霸和中等生的差距在智商上面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时间管理上面的差别。 对于中等生而言,只要解决两件事情,成绩就能有效提升上去。 一个是碎片时间的利用率,课间时间、等车坐车时间,排队时间、午休前的时间,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时间,却是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要么就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写作业题,减轻晚上的学习压力;要么就用来背单词、记公式、整理错题等等。 总有人说,学生平时学习已经够累了,连碎片时间都要压榨,就不能好好休息一下,喘口气吗? 都是借口! 学习的时候总是不认真学,晚上写作业要拖到十一二点才写完,想要轻松你就得提高效率。 所以第二件事,就是不拖拉磨蹭,在绝对的作业量面前,不拖才是王道!你白天把一些任务量提前完成掉,晚上再把效率抓上来,就轻松很多了。
这就是学霸做题的感觉吗现在的我,强的可怕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