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理想i8 ,差不多是4个月之前写的。因为那时候看不到车,就不聊具体车的优劣,就说一些宏观的事情。
第一个是外观的风险。L9上来就是成功的,后续套娃也很顺利。而反观Mega在那么大的媒体攻势和kol吹捧下,还是败了。那后续套娃能不能成,其实不好说。很多人把失败归结到了Mega容易产生不好联想的尾部,以至于后续的纯电i系列突然改了尾部,是大大出乎所有人意外的,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非常难得。但我是不同意的,我一直都觉得Mega的失败根本并是因为尾部,而是产品力有问题,这样改了其实也很可惜。拉面师傅之前做了个快900人的调研,关于i8造型要不要改喜欢哪种,58%比42%,也就是大部分人和我基本一致的观点。
第二个是成本的压力。虽然省了1.5T增程器,但是多了欣旺达的大电池、低功率部件的成本,再加上纯电市场真的是个红海,可以推测利润率不会像增程一样容易吃到当时的市场空白红利。如果理想能做到油电同价的话,L8现在优惠完价格差不多是32万,i8如果也差不多,但成本会上升很大,毛利率减少。
第三个继续说另外一个方面的利润压力。就是套娃的策略,一个成功的产品从高到低打,确实可以一波一波的割,容易成功赚取到最大化利润。起反之如果上来就是L6,那么后续的L789大概率不好卖,这个很容易理解。然后这次i系列居然不是从i9开始,是让我奇怪的。后续i9肯定会面对i8的压力,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看起来都差不多。L9上市时是42.98万起,L8是33.98。价格差了快10万.....因此综合各种方面,我判断这次i系列的收益,从8开始是远不如之前从L9开始的。
第四点,套娃虽然有效扩大的产业规模、共通大量零部件降低了成本,但盘子太大,不好做迅速调整。这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还有技术路线的问题。比如比如说MEGA在24年3月发布,后续的衍生出的i系列,哪怕比Mega晚了一年多,基本还是同一套的技术方案。而新的自研芯片都方案,隔壁蔚来和小鹏都做到了。
再往后,肯定就是摆脱英伟达的芯片。这个不光是降本的需求,也与中国的大战略和中美对抗的大背景相符。理想虽然也在弄自研的芯片,但是想在i系列上看到,同样基于上面的原因,是很难的,一般来说是需要英伟达芯片才有技术和架构上的继承。我推测英伟达高端芯片的延迟,也打乱了理想先出高价车型再套娃低价车型的节奏,不能先从i9开始,只能从Thor的残血版i8开始往下了,满血版芯片我估计要后面还是要留给i9。
智驾领域的算力是一切的基石,和未来可升级的空间,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边是沿用着英伟达架构+激光雷达;另一边先是去激光雷达的迭代,再去英伟达上自研芯片的迭代。蔚来小鹏这边没有那么大的套娃包袱,已经在自研芯片的道路走快了一些。我估计理想为了继续沿用架构,自研芯片只有在i系列之后的下一代取代L系列的新增程路线中亮相,有媒体说是明年Q1。
第五点,是一车双能还是平行产品线的问题。可能90%的车企做的是一车双能,现在理想做的是产品线平行切割,纯电一个系列,增程一个系列,两边互不干扰,选这个线路的车企很少。这种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本文不做展开了,但是最大的缺点,应该也是纯电车型的市场认可度和销量压力。
理想汽车2025年初,销量目标是70万辆,但是在纯电销量预期上,理想给内部的预期是5万辆(财联社)。这也意味着今年理想规划的增程车型销量目标在65万辆,平均下来,全年增程产品月均销量要实现5.42万辆,纯电产品月销在1万辆左右。但后面在二季度调低了销量目标。
L是成功的,这次的i8面临着这五大压力,会完成修正后的目标吗?
理想i8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