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河南人数相当多,有坦桑尼亚人一口河南方言讲得溜 坦桑尼亚这地方,说起来

墨魂 2025-07-30 02:25:28

坦桑尼亚:河南人数相当多,有坦桑尼亚人一口河南方言讲得溜 坦桑尼亚这地方,说起来不算太出名,但在非洲东部,跟中国的来往倒是挺密的,早年间,这地方不太平,打了好多年仗,直到 1964 年才真正独立,是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的一个国家。 独立后没多久,就跟中国搭上了线,中国这边也实在,从 1964 年开始就帮着搞建设,修铁路、建纺织厂、弄农场,都是些实打实的事。 那时候,中国刚打完翻身仗,非洲不少国家看着眼热,坦桑尼亚就是其中一个,学着中国的法子搞发展。 他们的国父跑中国跑了 13 趟,对毛主席那是真佩服,那会儿毛主席的书在坦桑尼亚卖得火,火车站候车厅里都挂着毛主席的像,当地人聊天,时不时就提毛主席、周总理,说中国是真朋友。 这种交情打底,后来中国人往坦桑尼亚跑的就多了,尤其是河南人,一茬接一茬地去。 改革开放后,政策一松,不少河南人就想着往外闯,朱金峰算是早的,80 年代跟着公司去坦桑尼亚考察,本来以为那边穷得叮当响,去了才发现,天蓝海蓝,资源多着呢,就是没怎么开发,到处都是机会。 他一开始没敢搞大的,从义乌弄点小商品过去卖,赚了第一笔钱后,胆子大了,开始卖摩托车、组装汽车,后来干脆建了个工业园,当地政府也乐意,因为能给老百姓找活儿干。 不过在外面做生意,麻烦事少不了,语言不通,规矩也不一样,朱金峰就撺掇着搞了个华人商会,每月大家伙儿聚聚,约法三章,谁也不能干丢人现眼的事,不然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这商会还真管用,后来去坦桑尼亚的河南人越来越多,不光是打工的,开公司的也不少,2010 年的时候,郑州公路工程公司还中了个快速路的标,算是在当地立住了脚。 有人统计过,2001 年河南往外面投的钱才 700 万美元,到 2011 年就变成 8 亿了,十年间翻了好多倍,这里面坦桑尼亚占了不小的份额。 人多了,自然就有抱团的情分,2012 年有批船员被索马里海盗抓了,救出来后里头有 6 个河南人,就安置在坦桑尼亚,老乡们你送点吃的,他帮着找住处,没多久就安稳下来了。 河南人多了,带过去的不光是生意,还有吃的喝的,连说话的腔调都传过去了。 王国杰是周口人,2005 年去的坦桑尼亚,一开始卖陶瓷碗、玻璃杯这些东西,赚得不多,够糊口。 那会儿在当地的中国人常凑一块儿吃饭,一人做一个菜,王国杰做的烩面一上桌,所有人都叫好,说比在老家吃的还香,劝他干脆开个饭馆。 王国杰琢磨了琢磨,觉得可行,坦桑尼亚的中国人不少,都惦记着家乡味儿,他就在市中心找了个地方,把烩面、胡辣汤当成招牌,生意一开张就火了。 刚开始来的多是中国人,后来当地人看着热闹,也好奇地进来尝,一尝就放不下了,说这面劲道,汤够味。 现在他那饭馆大了去了,一千多平米,不光有河南菜,全国各地的菜都有,雇了三十多个当地人当服务员。 这些服务员跟着中国人待久了,不光学会了包饺子、蒸馒头,河南话也说得溜,你问他烩面咋样,他能跟你说 “中,真得劲”,那腔调,不仔细听真以为是河南老乡。 王国杰还爱琢磨,在饭馆里搞点中国武术表演,教当地人做中国菜,一来二去,饭馆成了个小圈子,中国人和当地人凑一块儿聊天,挺热闹的。 不光是老百姓打交道,官方的交流也不少,2013 年,坦桑尼亚有 20 个学生来河南,去了少林寺,看了博物馆,回去后说河南人热情,还希望中国人也多了解他们的文化。 这几年,去坦桑尼亚的河南企业干了不少实事,比如那个金矿项目,不光挖矿,还帮着修公路,给当地学校送课桌、足球,当地人提起河南公司,都竖大拇指。 疫情那阵子,河南商会还凑了 10 万块钱,给当地医院买防疫用品,这点确实做得不错,不是光想着赚钱,也顾着交情。 现在在坦桑尼亚,河南人是真不少,走在街上,说不定就能听见有人说河南话,不光是中国人,当地人也能说几句,有人开玩笑说,坦桑尼亚快成 “河南第二故乡” 了。 其实想想也正常,人往高处走,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去,河南人能在那边扎下根,一是因为两国关系好,二是自己肯吃苦,还懂得抱团,不欺负当地人,这样才能长久。 语言这东西也有意思,天天听,天天说,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坦桑尼亚人说河南话,不是刻意学的,就是打交道多了,顺嘴就说出来了,这其实比啥都能说明关系近。 总的来说,坦桑尼亚的河南人多,当地人会说河南话,说到底是双方往来看得多了,处得久了,自然而然就成了这样,往后,估计这种来往还得越来越密,说不定过几年,在坦桑尼亚听见河南话的机会更多了。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