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落网后的“悍匪”白宝山,一张罕见的老照片,镜头中的白宝山已经戴上了手

历史阅读者 2025-07-30 10:15:57

1997年,落网后的“悍匪”白宝山,一张罕见的老照片,镜头中的白宝山已经戴上了手铐,由两名战士押送着,准备送上囚车,曾经不可一世的他如今看着很狼狈,只能乖乖就范,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白宝山和谢宗芬的持枪抢劫杀人案于1998年3月3日在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开始时,白宝山戴着手铐脚镣站在被告席上,庄严的国徽下,法院依次调查了他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犯下的15起案件。白宝山对此一一供认,而谢宗芬则承认自己曾多次跟随白宝山取枪和赃款,甚至缝制挂枪袋等,参与了其中的犯罪行为。然而,她表示自己在白宝山的胁迫下才做出这些决定,并在法庭上宣读了悔过书。 白宝山在做最后陈述时,情感失控,第一次在法庭上落泪。他坦白自己犯了死罪,表示自己早在开始抢枪时就已经想到可能会面临如此的结局。他还借此机会对年轻人做出了警告,提醒他们不要效仿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希望政府能给罪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白宝山23岁时结婚,妻子是他所在工厂的女工,也姓白。婚后不久,他们迎来了龙凤胎儿女,在有了孩子后,生活负担更加沉重。虽然贫困并不一定导致犯罪,但无疑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最初,他只是一些小偷小摸,偷粮食、偷木头,甚至偷别人晾晒的衣物,逐渐地,他的盗窃行为升级,开始偷窃邻居家的自行车,与周围的孩子联合入户行窃,甚至潜入工厂盗取原料和成品。 1983年,白宝山因盗窃罪被北京市石景山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盗窃罪的判决直接导致了他的家庭破裂,妻子与他离婚,儿女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白宝山始终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判决过重。他将自己的不满归咎于法律和社会,心中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怨恨和不满,这也成为了他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7年9月的一天,北京城内一处普通民居外突然警笛长鸣,荷枪实弹的警察包围了整栋建筑。经过周密部署,警方最终在这里抓获了令京冀两地闻风丧胆的要犯白宝山。这个曾经在逃亡路上无恶不作的悍匪,此刻却显得异常落魄。从现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他双手戴着手铐,被两名武警战士严密看管,正准备押送上囚车。此时的白宝山,哪还有半点昔日的气焰? 这张难得的老照片,记录下了这位"中国近代十大悍匪之一"最后的自由时刻。照片中的白宝山面容憔悴,身形略显佝偻,与他在逃亡期间嚣张跋扈的形象判若两人。两位武警战士神情严肃,紧握着他的双臂,丝毫不敢有任何松懈。 回顾这起震惊全国的案件,白宝山的作案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其犯罪行为之残暴,令人触目惊心。1996年起,他开始在北京、河北等地疯狂作案。与一般的犯罪分子不同,白宝山的胆子大得出奇,竟敢正面袭击配枪的军警。在一次冲突中,他甚至抢走了当时最先进的"81式自动步枪",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恶性案件。 这把步枪的到手,让白宝山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用枪威胁普通群众,还多次与追捕他的警方发生激烈枪战。在短短的一年作案时间里,他的罪行累累:打死军警和无辜群众15人,抢劫现金达140余万元。

1991年,白宝山被注销了北京的户口,并被送往新疆的劳改监狱服刑。在监狱中,他的表现看似良好,仿佛是真心悔过。然而,白宝山在日后的供述中透露,实际上他早已心生复仇之意,计划在出狱后实施犯罪。他表示,自己当时想过,若将来出狱,年龄也会不小,单靠石头或木棒行凶已经不合适,因此他决定使用枪械作为报复的手段。 白宝山的伪装获得了监狱方面的认可,他被分配了一些看管较为松散的工作。监狱旁边的牧民经常放牧,牛羊有时会跑进监狱的草场,而白宝山会趁机扣押这些牲畜,并要求牧民用子弹作为交换。监狱的环境如同一个丛林,在那里,任何显示出软弱的人都会成为被针对和欺负的对象。 白宝山也未能幸免,尽管负责放牛的工作看似轻松,但他经常受到同狱犯人的欺凌,其中最为严重的两人是李保玉和傅克军。1993年,白宝山策划已久,使用锤子杀死了这两人。尽管狱方怀疑此事与白宝山有关,但由于证据不足,最终未能追究其责任。1996年3月,白宝山带着释放证,踏上了回京的列车。 导演陈国军在拍摄以白宝山为原型的电视剧《末路》之前曾去香山调查白宝山的背景。他提到,白宝山曾经经营过一个小生意,但由于屡次遭受城管的打压,他的生意受到了严重打击。最终,白宝山在做了一个月生意后选择放弃。回到家中,他从新疆带回了100多发子弹,罪恶的念头再次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96年12月26日,北京德胜门烟市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造成一死三伤。当天,他先是观察到一名女摊主,取枪回来后,他蒙面走近女摊主,用枪顶住她的胸口,低声威胁她交出包裹。女摊主未作反应,白宝山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子弹穿胸而过,女摊主当场死亡。随后,他将枪支和抢得的赃款藏匿在几个不同的地点,并从容骑车回家。这次抢劫,白宝山获得了65170元赃款。

0 阅读:39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