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名意大利记者对工作人员撒了谎,在我国拍下了一张不被允许的照片。后来

历史阅读者 2025-07-30 10:16:20

1973年,一名意大利记者对工作人员撒了谎,在我国拍下了一张不被允许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印刷了9000万张,在国外广为流传,这张照片也成为该记者一生中最为骄傲的照片。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中为6.8级。灾情十分严重,周恩来得知情况后,于10日下午亲自前往受灾最重的白家寨村。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停下,和当地群众握手,并向他们表示慰问:“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当天刮着刺骨的西北风,尽管县委专门为周恩来搭建了一个背风的讲台,但他坚持不让群众面对背风的讲台。他要求改变布置,自己迎着风,站在风中讲话,群众则背风而坐,体现了他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周恩来不仅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而且非常注重自己的工作效率。1966年5月,他第三次赴大庆视察。一天的工作已经相当繁忙,傍晚时分,他又听取了汇报,查看了油田的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到凌晨两点十分才结束。大家劝他早点休息,然而周恩来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那天晚上,他的办公室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工作也没有丝毫懈怠。周恩来始终认为,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时间也从来不是问题。 1972年5月,周恩来被诊断为膀胱癌,并且病情严重,几乎每天都伴随着便血。然而,即便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依然坚持超负荷工作,不让病痛影响到自己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决心与行动。周恩来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曾经说过:“我们这些人一辈子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拉车,一息尚存,就得奋斗。”

1973年1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人民大会堂内却暖意融融,意大利外交代表团即将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会面。在等候的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意大利记者焦尔焦·洛蒂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西装内侧藏着一台相机,这是当时不被允许带入的物品。 在那个年代,外国记者在中国拍摄照片往往需要经过严格审批。特别是对于国家领导人的照片,管理更为严格。但洛蒂深知,这可能是他此生仅有的机会,能够近距离拍摄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珍贵瞬间。当周恩来走到他面前时,这位意大利记者主动用法语向总理坦白了自己带着相机的事实。他恳请周恩来允许他拍摄一张照片。 面对这个特殊的请求,周恩来并没有生气。相反,他以一贯的风度表示,看在对方已经年迈的份上,愿意满足这个请求。就在这时,有人在远处叫了周恩来一声,总理转过头去的瞬间,洛蒂捕捉到了这个珍贵的画面。在那一刻,周恩来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中国的未来。这个画面,后来被称为《沉思中的周恩来》。 而洛蒂拍摄的那张照片,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4年冬天,时任驻意大利政务参赞的王传斌收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他小心翼翼地将照片带回国内,后来被新华社发现并重新印刷,这才使得这张照片在国内广为流传。各大媒体竞相将其作为封面,这张照片在国外的印刷量达到了惊人的9000万张。

建国初期,民盟负责人罗隆基虽然对各种会议不甚感兴趣,但唯独不缺席周恩来每周一次的政务会议。即使有一次生病,他也坚持前来参加。他表示:“每一次政务会议上,周总理总有一篇讲话,对我而言就像上了一次大课,所以我舍不得不来。” 1961年3月,周恩来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城,与傣族、布依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民一起庆祝傣族新年——泼水节。期间,周恩来三次穿上傣族服装,与群众一同欢庆节日。看到周总理穿着傣族服饰,与当地人民亲切互动,群众们热泪盈眶,纷纷呼喊毛主席万岁,周总理好。 当看到有些群众用大盆泼水时,周恩来也拿起大盆和大家一起泼水。根据傣族习俗,泼水越多越热烈,表示彼此之间越亲近与尊重。周恩来面对这些热情的民众,拒绝了警卫员为他遮挡的伞,表示:“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他还对当地干部说:“傣族群众的每滴水都是热乎乎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寒冷。” 1965年夏天,周恩来在机场送别外宾后,工作人员得到了一个通知,要求所有人回到锦江饭店。当他们回到饭店时,每个人都收到了一碗热腾腾的姜汤,服务员告诉大家:“这是周总理嘱咐为大家准备的。”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到访时,在楼梯口迎接周恩来,并主动为他脱去呢子大衣。他说:“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征服了我。” 周秉德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长女,也是周恩来的嫡长女。12岁时,她便来到了中南海,进入了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的身边,在这里与他们相伴了整整15年。提到周恩来总理生活的简朴,周秉德回忆道:“他非常节俭,做了26年的总理,竟然只穿过两双皮鞋。一双鞋穿到坏了就换另一双,坏了再换回去,就这样一直节省得不得了。”周恩来的节俭不仅体现在衣物上,吃饭时,他也习惯将汤汁用馒头刮干净吃掉,丝毫不浪费。

0 阅读:1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