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损失10多亿!贺兰山煤层持续燃烧超300年,至今无法熄灭,煤炭的损失不计其数

文史充点站 2025-07-30 11:21:31

一年损失10多亿!贺兰山煤层持续燃烧超300年,至今无法熄灭,煤炭的损失不计其数,但却没有人去灭火,眼睁睁的看着它自燃,这是为何? 贺兰山地区的煤层自燃问题已经持续了300多年,这种现象最初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至今仍在持续。 目前燃烧区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宁夏石嘴山市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交界处,燃烧深度从地表延伸到地下200米左右。 太西煤是当地的主要煤种,具有低硫低磷的特点,含硫量通常在0.3%以下,灰分含量约8—12%,发热量可达7000—7500大卡/公斤。 这种煤炭在国际市场价格较高,优质太西煤每吨售价在800—1200元之间,按照目前的燃烧范围估算,每年损失的煤炭价值约8—12亿元。 煤层自燃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粗放开采,清代和民国时期,当地有大量小煤窑,开采后留下了许多废弃的巷道和竖井。 这些空洞形成了天然的通风系统,外部空气通过裂缝和废弃井口进入地下,为煤炭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供应。 贺兰山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气候干燥。这种环境条件有利于煤炭的氧化和自燃过程。 地质勘探显示,燃烧区域的地下温度在600—900摄氏度之间,高温使得岩石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复杂的地下空洞网络。 治理煤层自燃面临多种技术难题,传统的注水灭火方法效果有限,因为水在高温环境下会迅速蒸发。 注浆灭火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钻孔向燃烧区注入水泥浆或黄土浆,试图隔绝氧气供应。但这种方法成本很高,每平方公里需要投资2—3亿元。 2010—2020年期间,相关部门在这个区域投入了约15亿元治理资金,治理面积约1.2平方公里,但仍有大部分区域在继续燃烧。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森特勒利亚镇也曾发生类似的煤层自燃,从1962年开始燃烧,政府最终选择搬迁全镇居民,让火区自然燃尽。 德国鲁尔区在处理煤层自燃时采用了隔离带方法,在燃烧区周围挖掘深度50—80米的隔离沟,切断火势蔓延通道,这种方法在平原地区效果较好,贺兰山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山区岩层多为砂岩和页岩,硬度较高,挖掘隔离带的成本很大,而且山地地形使得施工难度增加。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理技术,惰性气体注入法是其中之一,通过注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来降低燃烧区的氧气浓度,泡沫灭火剂也在试验中,这种材料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形成隔氧层,但大面积使用的成本仍然很高。 煤层自燃还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粉尘颗粒。 监测数据显示燃烧区周边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正常水平高2—3倍,在冬季无风天气下,污染物容易在山谷中积聚。 当地政府已经对距离燃烧区较近的几个村庄实施了搬迁,约800户居民迁移到了更安全的地区,政府提供了住房和补偿,完全扑灭所有火点需要投资50—80亿元,而剩余可开采的煤炭价值约为100—150亿元。 考虑到技术风险和环境因素,目前采取的策略是重点控制火势蔓延,保护尚未燃烧的煤炭资源。 在已确定无法挽回的区域,主要工作是监测地表变化,防止出现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国际上对于煤层自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措施,通过改进开采工艺,减少废料堆积,可以大大降低自燃风险。 现代煤矿采用充填开采技术,开采后及时用砂石或废料填充采空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氧气进入,避免自燃发生。 贺兰山地区的煤炭开采已经基本停止,剩余的小煤矿也在逐步关闭,主要是为了减少新的火点产生。 当地正在发展替代产业,包括清洁能源和旅游业,一些废弃的矿区被改造成了工业遗址公园,吸引游客参观,科研机构也在利用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通过监测燃烧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煤炭自燃的机理。   信源: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每年损失10亿元!——新华社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