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10日,人们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湖南长沙县开慧乡板仓镇的杨家老屋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的泥砖缝中,发现了一叠神秘的信件。这些信都是杨开慧烈士牺牲前写给她挚爱的毛主席的,阴差阳错没能寄出去,主席最终没能看到。
1914年,杨开慧在家中见到了来自湖南农村的毛泽东。那时,毛泽东年仅21岁,而杨开慧年仅13岁,尽管年纪尚轻,她却已是一个略有诗名的小才女。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当时在长沙担任教授,家里常有学生来访,杨教授非常开明,学生们不仅向他请教学问,讨论人生与世界,还常常借机蹭饭。 毛泽东作为杨昌济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经常前来拜访,成为常客。杨开慧正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能够旁听父亲与毛泽东等人之间的谈话,渐渐对毛泽东有了深刻的了解。虽然毛泽东穿着打扮并不讲究,但他的神采、谈吐和见识却非同一般,给杨开慧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开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杨昌济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和先进志士。杨昌济非常重视教育,他在杨开慧7岁时便让她进入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读书。那时,女孩子上学几乎是前所未闻的,杨开慧幸运地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女学生之一。父亲鼓励她阅读大量书籍,其中杨开慧最喜欢的是《木兰辞》,这本书给她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913年,杨昌济从海外学习多年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长沙。他谢绝了省教育厅长的职务,决定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力求以教育救国。他开始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正是在这个学校中,毛泽东成为了杨昌济的学生之一,二人在一起经常讨论国家的未来和救国救民的大计,互相激励。
一九八二年三月的长沙,春寒料峭。湖南长沙县开慧乡板仓镇的杨家老屋正在进行一场修缮工程。这座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的老屋,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有些陈旧。修缮小组的工人们正在杨开慧烈士曾经居住过的卧室里,小心翼翼地修补着斑驳的墙壁。 就在工人们清理后墙泥砖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墙缝中露出了几张泛黄的纸张,工人们轻轻地将它们取出,发现这是一叠被岁月染色的信件。信纸虽然已经发黄变脆,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那是杨开慧烈士的笔迹,是她在牺牲前写给毛泽东主席的家书。这些信件因为当时局势动荡,始终未能寄出,在墙缝中沉睡了五十余年。 这些珍贵的信件,犹如一扇历史的窗口,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九二七年那个动荡的秋天,秋收起义后的湖南局势愈发紧张。杨开慧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回到长沙板仓老家,白天装作普通的家庭主妇,实则暗中继续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她利用自己的家庭教师身份作掩护,在教书之余发展党的组织,为革命事业默默耕耘。 夜深人静时,杨开慧常常在油灯微弱的光芒下写信。她的房间里,三个孩子已经安睡,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回荡在寂静的空间里。信中倾诉着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也流露出对其安危的担忧。有时她会写到整整一夜,却又不得不将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小心地藏进墙缝,因为当时的形势太过险恶,一封信件都可能暴露革命者的行踪。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他们没有举行传统的婚礼。毛泽东此时已经过了14岁时的包办婚姻,而与杨开慧的结合是他们坚决反对世俗和潮流的选择。毛泽东曾提出过一个“拒婚联盟”,他和杨开慧便是“毛杨同盟”。这种非传统的婚姻形式体现了他们的信念和爱情,正如毛泽东自己所信奉的,“我爱我爱的人,我只爱我爱的人,而且我以我的形式完成爱的结合。”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结合并没有华丽的仪式,而是通过共同生活来确立。在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请了几个朋友到家里聚餐,饭后才告诉大家他们已经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十分融洽,毛泽民回忆说,毛泽东刚毅而杨开慧温柔,两人性格互补,诗歌唱和,生活充满了乐趣。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杨开慧在同年秋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党员之一。为了支持毛泽东的革命活动,杨开慧辞去了教师工作,投入了充满艰难和危险的斗争。她负责湘区的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经常奔波于各个秘密联络点,传送文件和毛泽东的指示。她还经常帮助毛泽东草拟文件,整理材料,尤其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中凝聚了杨开慧大量的心血。 1922年至1927年间,杨开慧相继生下了三个儿子,但毛泽东由于工作繁忙,常常无法陪伴她和孩子们。尽管家庭生活的重担使她的个人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杨开慧从未放弃自己的革命工作。1925年2月,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和孩子回到故乡韶山,他们办起了十多所农民夜校,杨开慧也参与了其中的教学工作。1925年6月,在杨开慧的帮助下,毛泽东成立了中共湖南韶山支部,这是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 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在酷刑的折磨下,她遍体鳞伤,依旧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杨开慧的牺牲深深打击了毛泽东,他痛彻心扉,感慨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她的忠诚、气节和勇气,让人肃然起敬。